尿储留和尿潴留区别
尿潴留指尿液在膀胱内积聚不能正常排出,不存在“尿储留”这一规范术语,其本质即为尿潴留。尿潴留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发病突然,下腹胀痛且膀胱充盈;慢性进展缓慢,排尿困难并可致肾功能损害。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有导尿术、药物治疗(依病因选药)和手术治疗(针对机械性梗阻)。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避免诱发因素,谨慎用药;儿童若排尿异常应及时就医,选副作用小的治疗;孕妇避免憋尿,出现症状及时告知医生,治疗避免影响胎儿。
一、尿储留与尿潴留的定义及本质
1.尿潴留:这是医学上标准的术语,指的是尿液在膀胱内积聚,不能正常排出。从病理生理角度看,其发生原因多样,可分为机械性梗阻和动力性梗阻。机械性梗阻常见于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膀胱结石等,这些病变阻碍了尿液从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的通路;动力性梗阻则多因神经系统病变(如脊髓损伤、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导致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或尿道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尿液无法顺利排出。
2.尿储留:实际上,并不存在“尿储留”这一规范医学术语,它可能是由于书写错误、口误等原因,被误认为是与尿潴留不同的概念,其本质应该就是指尿潴留。
二、尿潴留的临床表现
1.急性尿潴留:发病突然,膀胱内充满尿液但无法自行排出,患者常感下腹部胀痛难忍,耻骨上区可触及充盈的膀胱。这种情况若不及时处理,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还可能引发膀胱破裂等严重并发症。例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在饮酒、受凉等诱因下,就容易突然发生急性尿潴留。
2.慢性尿潴留:进展较为缓慢,患者可能逐渐出现排尿困难、尿线变细、射程缩短等症状,同时膀胱会逐渐代偿性扩张。长期慢性尿潴留会导致肾功能损害,因为膀胱内压力持续升高,会逆行影响输尿管和肾脏,引起肾积水等病变。老年女性因盆底肌肉松弛、尿道黏膜脱垂等原因,容易出现慢性尿潴留。
三、尿潴留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排尿情况(包括排尿频率、尿量、尿流强度等)、有无泌尿系统疾病史(如前列腺炎、尿道炎等)、神经系统疾病史(如中风、脊髓疾病等)、近期用药史(某些药物可能影响排尿功能,如抗胆碱能药物)等。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病史侧重点有所不同,老年男性需重点关注前列腺相关问题,而老年女性则要考虑盆底功能障碍等因素。
2.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尤其要注意耻骨上区是否有膀胱充盈,直肠指检可了解前列腺大小、质地、有无结节等情况,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前列腺增生。对于女性患者,妇科检查也可能发现影响排尿的因素,如盆腔肿物等。
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判断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因为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尿潴留;肾功能检查可评估肾脏功能,了解慢性尿潴留是否已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4.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方法,能清晰显示膀胱内尿液残留量,以及泌尿系统有无结石、肿物等病变。对于某些复杂病例,可能还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以更详细地观察泌尿系统结构。
四、尿潴留的治疗方法
1.导尿术:这是急性尿潴留最常用的紧急处理方法,通过插入导尿管将膀胱内尿液引出,迅速缓解患者痛苦。但导尿操作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以避免泌尿系统感染。
2.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择合适药物。如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潴留,可使用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等药物,缓解尿道梗阻症状;对于因膀胱逼尿肌收缩无力引起的尿潴留,可使用胆碱能药物(如溴新斯的明)增强膀胱逼尿肌收缩力,但使用这类药物需谨慎,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
3.手术治疗:对于机械性梗阻因素导致的尿潴留,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手术治疗往往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前列腺增生患者可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等;尿道狭窄患者则需根据狭窄情况选择尿道扩张术、尿道吻合术等不同术式。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尿潴留发生率相对较高。对于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男性,应避免饮酒、久坐、受凉等诱发急性尿潴留的因素。若出现排尿异常,应及时就医,定期进行前列腺相关检查。老年女性若存在盆底功能障碍,可进行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预防尿潴留。同时,老年人用药需谨慎,告知医生自己的排尿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影响排尿功能的药物。
2.儿童:儿童发生尿潴留相对较少,但也可能因泌尿系统畸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等原因导致。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排尿情况,若发现孩子排尿困难、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对儿童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如导尿时要选择合适型号的导尿管,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儿童,要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药量。
3.孕妇: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压迫膀胱和输尿管,可能导致尿潴留风险增加。孕妇应注意避免长时间憋尿,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促进排尿。若出现排尿困难等疑似尿潴留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尽量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