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一组由不同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等,不同类型的出血热早期症状表现有一定相似性,但也存在各自特点。
1.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早期症状通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主要包括发热,体温多在38-40℃之间,发热可持续3-7天,部分患者发热可伴有畏寒、寒战;全身中毒症状,患者常感到头痛、腰痛、眼眶痛,即“三痛”症状;毛细血管损害表现,由于病毒对毛细血管的损伤,早期可出现充血、渗出和出血等表现;消化系统症状,多数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表现,腹痛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可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程度轻重不一。
2.登革出血热早期症状表现
登革出血热由登革病毒引起,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早期症状一般出现在感染后3-15天,主要包括发热,与流行性出血热类似,患者通常突然起病,体温迅速升高至39-40℃,持续2-7天;出血倾向,登革出血热早期出血症状相对较为明显,患者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严重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血尿等内脏出血表现;皮疹,部分患者在发热2-5天后可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一般先见于躯干,后逐渐蔓延至四肢及面部,皮疹持续3-5天可逐渐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