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由胆结石、胆道感染等原因引起的胰腺炎症,主要症状有腹痛、发热、黄疸等,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病因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等,预防的关键是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和避免酗酒、高脂饮食。
1.病因:
胆结石:胆结石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最常见的病因。胆结石堵塞胆总管,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胰腺管,激活胰酶,引起胰腺自身消化。
胆道感染:胆道感染可导致胆道炎症,炎症因子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胰腺,引发胰腺炎。
其他因素:如酗酒、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等也可能导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2.症状:
发热:体温升高,可能伴有寒战。
黄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和巩膜发黄。
3.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淀粉酶和脂肪酶升高,是诊断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等检查可帮助发现胆结石和胰腺炎症。
4.治疗:
一般治疗: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支持治疗。
病因治疗:去除胆结石、控制胆道感染等。
药物治疗:使用抑制胰酶分泌、止痛、抗感染等药物。
内镜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或取石术。
手术治疗:少数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等。
5.预防:
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如胆结石、胆道感染等。
避免酗酒和高脂饮食。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如果出现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此外,对于老年人、孕妇、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等高危人群,应更加注意预防和早期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