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白喉和鹅口疮的区分方法主要包括病因、症状、检查和治疗四个方面。咽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咽痛、扁桃体和咽峡部黏膜出现灰白色假膜等;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斑块。在检查方面,咽白喉主要通过咽拭子涂片和培养、血清学检查等进行诊断;鹅口疮则主要通过口腔拭子涂片和培养等进行诊断。治疗方面,咽白喉主要采用抗毒素治疗、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等方法;鹅口疮主要采用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支持治疗等方法。
1.病因不同:
咽白喉: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
2.症状不同:
咽白喉:
潜伏期1~7天,多数为2~4天。
起病缓慢,有咽痛、头痛、食欲减退、全身不适等症状。
扁桃体和咽峡部黏膜出现灰白色假膜,假膜可延及腭弓、牙龈、口唇等部位。
鹅口疮:
好发于新生儿和婴幼儿,营养不良、腹泻、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儿更容易发生。
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斑块,不易擦掉,周围有红晕。
斑块可逐渐融合成大片,甚至蔓延到咽、喉、食管、气管、肺等部位。
患儿可有发热、拒食、哭闹不安等症状。
3.检查不同:
咽白喉:
咽拭子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白喉棒状杆菌。
血清学检查:检测白喉抗体。
鹅口疮:
口腔拭子涂片和培养:可发现白色念珠菌。
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血糖等。
4.治疗不同:
咽白喉:
抗毒素治疗:中和毒素。
抗生素治疗:抑制细菌生长。
对症治疗:如高热时给予降温处理,烦躁不安时给予镇静剂等。
鹅口疮:
一般治疗:注意口腔卫生,纠正患儿的不良习惯。
药物治疗: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克霉唑等。
支持治疗:给予患儿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增强患儿的抵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咽白喉和鹅口疮的症状有时可能会相似,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进行诊断。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家长应注意患儿的口腔卫生,避免交叉感染。如果患儿出现发热、拒食、哭闹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