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
口腔念珠菌病主要分为急性假膜型、急性萎缩型、慢性肥厚型、慢性萎缩型四种类型。急性假膜型多见于婴幼儿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病损处黏膜充血,有白色斑片,婴儿可能蔓延至食管、支气管;急性萎缩型常发于长期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成年人,舌背黏膜弥漫充血、乳头萎缩;慢性肥厚型多见于成年人,与多种因素有关,颊、舌背、腭部可见结节状增生或白色斑块;慢性萎缩型即义齿性口炎,多见于戴义齿老人,上颌义齿承托区黏膜充血发红。同时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给出保持口腔卫生、正确使用药物、定期检查等预防和处理的温馨提示。
一、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
1.好发人群:多见于婴幼儿、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生素者、HIV感染者及其他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8天内发病,又称新生儿鹅口疮或雪口病。
2.临床表现:病损可发生于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以颊、舌、软腭、唇等部位多见。损害区黏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如帽针头大小,不久即相互融合为白色或蓝白色丝绒状斑片,并可继续扩大蔓延,严重者波及扁桃体、咽部。早期黏膜充血较明显,故呈鲜红色与雪白的对比。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暴露红的黏膜糜烂面及轻度出血。患儿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有轻度发热,全身反应一般较轻;但少数病例,尤其是身体衰弱或营养不良的婴儿可蔓延到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呕吐、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急性萎缩型念珠菌口炎
1.好发人群: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成年人,也可见于HIV感染者。
2.临床表现:多见于成年人,病损主要位于舌背,损害区黏膜呈弥漫性充血,舌乳头萎缩,表面光滑,质软。自觉症状为口干、灼痛,味觉异常。
三、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
1.好发人群:多见于成年人,常与吸烟、口腔局部刺激因素以及全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失调等有关。
2.临床表现:常发生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颊部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边界不清,表面有粗糙感。腭部病损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称为毛舌,因此毛舌也属于本型。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有粗糙感或轻度疼痛。
四、慢性萎缩型念珠菌口炎
1.好发人群:又称为义齿性口炎,多见于戴义齿的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长期佩戴义齿,义齿清洁不当、口腔卫生不良等是主要诱因。
2.临床表现: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承托区黏膜,表现为黏膜广泛的充血发红,形成鲜红色弥散红斑,边缘常不整齐,可伴有颗粒增生或小的结节。患者自觉局部灼痛,有时义齿基托与黏膜贴合不良,影响义齿的固位和使用。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婴幼儿: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口腔清洁,喂奶后可喂少量温开水冲洗口腔。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奶瓶、奶嘴等用具要严格消毒。母亲在喂奶前应洗净双手,清洁乳头。如果发现婴儿口腔有白色斑片,切勿自行用力擦拭,以免损伤黏膜,应及时就医。
2.老年人:佩戴义齿者要注意义齿的清洁和维护,每晚睡前应取下义齿,用清水或义齿清洁剂浸泡,定期更换义齿。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每天早晚正确刷牙,使用牙间隙刷、漱口水等辅助清洁。若义齿佩戴后出现口腔黏膜疼痛、发红等不适,应及时就医,检查义齿是否合适,并遵医嘱治疗。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HIV感染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药物者,除了注意口腔卫生外,还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定期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口腔念珠菌病。在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时,要严格遵医嘱,避免滥用,减少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