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炎的治疗
口腔炎指口腔黏膜炎症,小儿尤其婴幼儿常见,可单发或继发于全身性疾病。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一般治疗有保持口腔清洁(不同人群清洁方式有别)和调整饮食(清淡易消化等);药物治疗分局部用药(含止痛、促愈合、抗感染药物)和全身用药(依病因选抗生素、抗病毒药或免疫调节剂)。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清洁轻柔、严格按医嘱用药,儿童需监督防药物吞咽与感染扩散,孕妇用药谨慎、注意饮食防过敏,老年人控慢性病、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营养摄入。
一、口腔炎概述
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的炎症,可波及颊黏膜、舌、齿龈、上腭等处。在小儿时期较为常见,尤其是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
二、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口腔清洁:保持口腔清洁十分重要。对于能配合的儿童及成人,建议使用软毛牙刷按照巴氏刷牙法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饭后及睡前使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以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减少细菌滋生。对于婴幼儿,家长可在喂奶后或进食后,用干净的纱布蘸取温水轻轻擦拭口腔黏膜、牙龈和舌头,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
饮食调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避免食用辛辣、酸、咸、过热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疼痛。鼓励患者多饮水,有助于保持口腔湿润,促进炎症消退。对于口腔溃疡导致疼痛影响进食的患者,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米粥、果汁等。对于因口腔炎导致食欲减退的儿童,家长应耐心喂养,少食多餐,保证营养摄入。
2.药物治疗
局部用药:
止痛药物:如复方苯佐卡因凝胶,可用于缓解口腔炎引起的疼痛。当疼痛较为明显影响进食和休息时,可适量涂抹于患处。
促进愈合药物: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能促进口腔黏膜细胞的增殖和修复,加快溃疡愈合。一般将药物均匀涂抹于溃疡表面,每天数次。
抗感染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可使用0.1%依沙吖啶溶液或0.05%氯己定溶液含漱,抑制细菌生长。真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炎,常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改变口腔酸碱度,抑制真菌生长,也可局部涂抹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溶液。
全身用药:病情严重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需根据病因进行全身用药。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病毒感染引起的,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还需要使用免疫调节剂。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口腔黏膜娇嫩,在进行口腔清洁时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损伤黏膜导致感染加重。在使用药物时,要严格按照医嘱,因为婴幼儿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避免自行用药。如使用制霉菌素时,要注意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若口腔炎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拒食、哭闹不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2.儿童:儿童好奇心强,可能会将涂抹在口腔的药物吞咽,家长需做好监督。告知儿童不要用手触摸或抠挠口腔内的溃疡或炎症部位,防止感染扩散。对于学龄儿童,要保证其足够的休息,避免因学习压力大、过度疲劳等导致免疫力下降,影响口腔炎的恢复。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局部用药相对安全,但也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使用含漱液时,要注意不要吞咽。在饮食方面,除了保证营养均衡外,还要注意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因为孕期身体的免疫状态发生改变,可能对一些原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反应,加重口腔炎症状。
4.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容易合并口腔炎且较难愈合,所以要积极控制血糖。在使用药物治疗口腔炎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口腔炎可能导致食欲减退,进而影响营养摄入,家属要关注老人的饮食情况,必要时可咨询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