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什么病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23个月。症状分卡他期(类似感冒,传染性强)、痉咳期(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吼声等)、恢复期(咳嗽减轻)。通过飞沫传播,5岁以下儿童等易感。诊断靠临床症状及细菌培养、血清学、核酸检测等。治疗有一般、抗菌、对症治疗。预防以疫苗接种为主,日常注意防护。特殊人群中,婴幼儿病情重需密切观察防窒息;孕妇感染影响自身与胎儿,可接种疫苗;老年人免疫力低,患病易加重,要加强防护与治疗。
一、百日咳定义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病程较长,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二、百日咳症状
1.卡他期:发病最初12周,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如咳嗽、流涕、打喷嚏、低热等,此阶段传染性最强,症状相对较轻,易被忽视。
2.痉咳期:一般持续26周,也可长达2个月或更久。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剧烈,连续十几声甚至数十声,直至咳出黏稠痰液或呕吐胃内容物为止。咳嗽末常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患儿表情痛苦,严重者可出现颜面水肿、球结膜下出血、舌系带溃疡等。
3.恢复期:咳嗽逐渐减轻,吼声消失,一般持续23周。若有并发症,恢复期会延长。
三、百日咳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原体随飞沫排出,悬浮于空气中,被易感者吸入而感染。
四、百日咳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感染且病情较重。未接种百日咳疫苗或接种不完全的人群,也易感染。
五、百日咳诊断方法
1.临床症状:依据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及鸡鸣样吸气吼声,结合发病过程可初步诊断。但轻症及不典型病例,症状不典型,需借助其他检查。
2.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发病早期取鼻咽拭子或咳碟法培养百日咳鲍特菌,是诊断的金标准,但阳性率较低,尤其痉咳期后。
血清学检查:检测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如IgM、IgG等,对诊断有辅助意义,发病后2周左右抗体逐渐升高。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快速诊断。
六、百日咳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诱发咳嗽的因素,如烟尘、异味等。保证患儿营养供给,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少食多餐,防止因咳嗽引起呕吐。
2.抗菌治疗:在卡他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及降低传染性。常用药物有阿奇霉素等。痉咳期使用抗生素,虽不能缩短痉咳期,但可防止病菌传播。
3.对症治疗:对于咳嗽剧烈影响生活和睡眠的患儿,可适当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若有并发症,如肺炎、肺不张等,需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治疗。
七、百日咳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这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实行的免疫规划程序,婴幼儿在3、4、5月龄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1824月龄加强接种1剂。青少年和成人可接种含有百日咳成分的疫苗,以提高人群整体免疫力。
2.日常防护:在百日咳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对于密切接触百日咳患者的易感人群,可进行药物预防。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因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百日咳后病情较重,易出现窒息、惊厥等严重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咳嗽频率、面色、呼吸等,一旦出现异常,立即就医。在护理过程中,喂奶要缓慢,避免因咳嗽引起呛奶、窒息。
2.孕妇:孕妇感染百日咳,不仅自身健康受影响,还可能对胎儿造成危害,如早产、低体重儿等。孕期应尽量避免接触百日咳患者,若接触后怀疑感染,需及时就医。孕妇接种含有百日咳成分的疫苗,可将抗体传递给胎儿,保护新生儿。但接种前需咨询医生,评估风险。
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逐渐下降,且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感染百日咳后病情易加重。老年人应加强日常防护,积极接种疫苗。若出现类似百日咳症状,需及时就医,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的管理,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