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刷牙为什么还是龋齿
龋齿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刷牙方法不正确,像刷牙时间不足3分钟、采用大力横刷法或只刷外侧面等,易致牙菌斑残留引发龋齿;饮食习惯方面,高糖饮食使细菌产酸致牙釉质脱矿,频繁进食让牙齿持续受酸性侵蚀;口腔环境因素包括唾液分泌异常降低自洁能力、牙列不齐增加清洁难度;牙齿自身因素有牙釉质发育不全致抗酸能力弱、窝沟深易残留食物细菌;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家长指导刷牙、控糖及关注牙列,老人要注意假牙清洁、增加饮水,孕妇要更注重口腔卫生并控制甜食,出现问题及时就医。
一、刷牙方法不正确
1.刷牙时间不足:刷牙时长对清洁效果至关重要。科学研究表明,每次刷牙时间应不少于3分钟,才能确保牙齿各个面都得到充分清洁。若刷牙时间过短,比如仅1分钟左右,牙齿表面的牙菌斑无法被有效清除,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龋齿。
2.刷牙方式错误:巴氏刷牙法是被广泛认可的科学刷牙方式。然而,很多人并未掌握正确方法,例如采用大力横刷法,这种方式不仅无法清洁牙齿邻面和牙龈沟,还可能损伤牙龈和牙体组织,导致牙龈退缩、牙颈部楔状缺损等问题,增加龋齿发生风险。还有人刷牙时只刷牙齿外侧面,忽略了内侧面和咀嚼面,使得这些部位残留食物残渣和牙菌斑,为龋齿滋生创造条件。
二、饮食习惯因素
1.高糖饮食:糖是导致龋齿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显示,经常食用糖果、蛋糕、甜饮料等高糖食物,会使口腔内细菌利用糖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可溶解牙齿表面的矿物质,导致牙釉质脱矿,进而形成龋齿。例如,儿童若每天饮用多瓶碳酸饮料,患龋率会显著高于不常喝碳酸饮料的儿童。
2.频繁进食:即使刷牙较为频繁,但如果频繁进食,口腔内始终处于有食物残留的状态,细菌就有持续的底物来产酸。如有些人在两餐之间频繁吃零食,牙齿不断受到酸性物质侵蚀,即便认真刷牙,也难以阻止龋齿的发生。
三、口腔环境因素
1.唾液分泌异常:唾液对维持口腔健康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缓冲口腔内的酸碱度,冲刷食物残渣,抑制细菌生长。当唾液分泌量减少,如患有某些全身性疾病(如干燥综合征)或服用某些影响唾液分泌的药物时,口腔自洁能力下降,细菌更容易滋生,龋齿发生风险增加。
2.牙列不齐:牙列不齐会导致口腔清洁难度增大。牙齿排列不整齐,存在牙间隙、重叠等情况,刷牙时难以彻底清洁到位,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容易在这些隐蔽部位堆积,从而引发龋齿。例如,牙齿拥挤的人群,龋齿发生率相对较高。
四、牙齿自身因素
1.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釉质是牙齿最外层的坚硬组织,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若在牙齿发育期间,因营养不良、全身性疾病(如婴幼儿时期患高热疾病)或局部感染等原因,导致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釉质结构疏松,抗酸能力减弱,即使经常刷牙,也比正常牙釉质更容易发生龋齿。
2.窝沟较深:磨牙的咬合面存在许多窝沟,这些窝沟形态复杂,刷牙时刷毛难以深入清洁。食物残渣和细菌容易在窝沟内残留,若不及时清理,就容易形成龋齿。特别是儿童的恒磨牙,刚萌出时窝沟较深,患龋风险较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手部精细动作发育尚未完善,可能难以掌握正确刷牙方法,家长应耐心指导,必要时协助刷牙。同时,儿童自制力较差,易摄入过多甜食,家长需控制儿童糖的摄入量,监督其饮食习惯。对于低龄儿童,避免使用含氟量过高的牙膏,以防吞食过多氟化物。若儿童牙列不齐,应及时咨询正畸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早期干预,预防龋齿。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下降。部分老年人还可能存在牙齿缺失、佩戴假牙等情况。对于佩戴假牙的老年人,要注意假牙的清洁,定期取下清洗,防止假牙上滋生细菌影响真牙健康。同时,可适当增加饮水,保持口腔湿润,有助于预防龋齿。若老年人患有全身性疾病,需长期服用某些影响唾液分泌的药物,应告知医生,看是否可调整药物或采取其他措施改善口腔环境。
3.孕妇: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牙龈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容易引发牙龈炎等口腔问题,进而影响牙齿健康。孕妇应更加注意口腔卫生,选择软毛牙刷,避免损伤牙龈。饮食上,由于孕期口味改变,部分孕妇可能更倾向于吃甜食,要注意控制甜食摄入量。若孕期出现口腔问题,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怀孕情况,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