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乙状结肠癌
乙状结肠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方面,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饮食因素上,高脂肪、高蛋白饮食、膳食纤维缺乏、过量饮酒均会提高发病几率;生活方式因素中,肥胖、缺乏运动、吸烟也与乙状结肠癌有关;肠道疾病因素里,溃疡性结肠炎和大肠腺瘤是重要的患病因素;此外,年龄增长、男性性别也是相关因素。特殊人群如家族遗传病史人群、肥胖人群、肠道疾病患者、老年人等需格外关注肠道健康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一、遗传因素
1.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约5%10%的乙状结肠癌与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相关。携带特定基因突变,如错配修复基因MLH1、MSH2等突变的人群,其一生中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可高达80%。家族中有多人在较年轻时(小于50岁)患结直肠癌,尤其是乙状结肠癌,要高度怀疑这种遗传综合征。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也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APC基因突变引起。患者肠道内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几乎100%会发展为结直肠癌,其中乙状结肠是好发部位之一。一般在青少年时期(1020岁)即可出现息肉,3040岁左右恶变风险极高。
二、饮食因素
1.高脂肪、高蛋白饮食:长期大量摄入此类食物,会使肠道内胆汁酸分泌增加,其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转化为次级胆汁酸,刺激肠黏膜,促进乙状结肠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增加癌变风险。研究表明,每天摄入超过100克红肉(如牛肉、猪肉)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比摄入较少者高出20%30%。
2.膳食纤维缺乏: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肠道内容物通过时间延长,有害物质与肠黏膜接触时间增加。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低于10克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风险相对较高。
3.酒精摄入:过量饮酒会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同时酒精的代谢产物乙醛可能具有致癌性。每天饮用酒精量超过30克(相当于23两白酒),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随饮酒量增加而上升,长期酗酒者风险可增加12倍。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肥胖: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如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这些激素和因子可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身体质量指数(BMI)大于30的肥胖人群,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比正常体重者高1.52倍。
2.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延长,有害物质吸收增加。同时,运动不足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降低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每周运动时间不足2小时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风险相对较高。
3.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多环芳烃等致癌物质,进入人体后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肠道,损伤肠黏膜细胞DNA,引发基因突变,增加乙状结肠癌发病风险。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风险越高,每天吸烟超过20支且烟龄超过20年的人群,患乙状结肠癌风险可增加11.5倍。
四、肠道疾病因素
1.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疾病,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肠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在此过程中细胞容易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导致癌变。病程超过810年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每10年患癌风险约增加1%2%。
2.大肠腺瘤:大肠腺瘤是乙状结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和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癌变风险更高。大约30%50%的大肠腺瘤最终可能发展为癌,从腺瘤发展为癌一般需要510年时间。
五、其他因素
1.年龄:乙状结肠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大部分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这可能与肠道黏膜长期受到各种致癌因素刺激,细胞修复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有关。
2.性别:男性患乙状结肠癌的风险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更为普遍,以及雄激素对肠道细胞的作用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建议从2025岁开始进行定期肠镜检查,若发现息肉等病变及时处理。因为携带相关基因突变,发病年龄可能较早,早期筛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2.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来降低体重,减少患癌风险。因为肥胖会增加多种癌症包括乙状结肠癌的发病几率,改善体重对健康有益。
3.肠道疾病患者: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治疗,控制炎症,定期复查肠镜,监测肠道黏膜变化。因为炎症长期存在会增加癌变风险,规范治疗和监测可预防癌变发生。
4.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肠道功能也会有所减退,更应注意饮食均衡,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度运动。同时,定期体检,关注肠道健康,若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患乙状结肠癌风险较高,早期发现症状有利于及时诊断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