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是什么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长达23个月。症状分卡他期(类似感冒,12周)、痉咳期(26周,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鸡鸣样吼声,夜间重)、恢复期(23周症状渐轻)。传播途径为飞沫与接触传播,儿童及免疫力下降的成人易感。诊断结合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血清学、核酸检测)。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证环境、休息、营养等)、抗菌治疗(早期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症治疗(谨慎用止咳祛痰药)。预防措施有疫苗接种(按程序为儿童接种,青少年和成人可加强免疫)、隔离患者(发病40天或痉咳30天)、注意个人与环境卫生。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按程序接种,感染后密切观察;孕妇避免接触,确诊权衡用药;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加强保护,接触后评估预防用药。
一、百日咳定义
百日咳是一种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因其病程可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二、百日咳症状
1.卡他期:起病类似普通感冒,有咳嗽、流涕、打喷嚏、低热等症状,持续1~2周。此阶段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
2.痉咳期:一般持续2~6周,突出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咳嗽剧烈,常连续十几声甚至数十声,直至咳出黏稠痰液或吐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导致面部水肿、球结膜下出血等。由于夜间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咳嗽症状通常夜间加重。
3.恢复期:痉咳症状逐渐减轻,咳嗽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鸡鸣样吼声消失,持续2~3周后咳嗽可基本恢复正常。但在遇到呼吸道感染等刺激时,可能会再次出现类似百日咳样咳嗽。
三、百日咳传播途径
1.飞沫传播:百日咳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将含有百日咳鲍特菌的飞沫散布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2.接触传播:接触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物品,如毛巾、玩具等,再接触口、鼻,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百日咳易感人群
1.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易感性高。未接种疫苗或疫苗接种不完全的儿童感染风险更高。
2.成人:虽然成年人患百日咳症状相对较轻,但在儿童百日咳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人免疫力下降时,如劳累、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等,也容易感染。
五、百日咳诊断
1.临床症状: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结合发病前1~2周有百日咳患者接触史,可作出初步诊断。但部分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2.实验室检查
细菌培养:取鼻咽拭子进行细菌培养,若培养出百日咳鲍特菌,可确诊。但细菌培养阳性率较低,尤其是在痉咳期后,阳性率会明显下降。
血清学检查:检测百日咳特异性抗体,如百日咳毒素抗体(PTAb)等。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意义。
核酸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百日咳鲍特菌核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能快速诊断。
六、百日咳治疗
1.一般治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避免诱发咳嗽的因素,如烟雾、异味等。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营养供给,多吃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婴幼儿,要防止因剧烈咳嗽导致窒息,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等情况。
2.抗菌治疗: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传染性。常用药物有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般在卡他期应用效果最佳,痉咳期应用也可缩短排菌时间。
3.对症治疗:对于咳嗽剧烈影响生活和睡眠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咳祛痰药物缓解症状。但对于婴幼儿,止咳药物的使用需谨慎,避免抑制呼吸。
七、百日咳预防
1.疫苗接种:这是预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实行的免疫规划程序为3、4、5月龄各接种1剂百白破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18~24月龄加强接种1剂。此外,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应按照免疫程序及时补种。青少年和成人可接种含有百日咳成分的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如百白破疫苗(Tdap),可降低百日咳的发病率,减少对儿童的传播。
2.隔离患者:一旦确诊百日咳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期自发病起40天或痉咳出现后30天。对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1天,观察期间可口服抗生素进行预防。
3.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对公共场所、家庭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细菌传播。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未接种或未完成疫苗接种的儿童感染百日咳风险高,家长应严格按照免疫规划程序为孩子接种疫苗。对于感染百日咳的儿童,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发绀、抽搐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在饮食方面,因痉咳可能导致呕吐,要注意少食多餐,避免呛咳。
2.孕妇:孕妇感染百日咳可能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孕期应尽量避免接触百日咳患者,若接触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需要采取预防措施。若孕妇确诊百日咳,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3.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感染百日咳后症状可能较重,且恢复较慢。这类人群应注意加强自我保护,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如有接触百日咳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评估是否需要预防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