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为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肝穿刺活检等。
1.病史
多发生于妊娠晚期(通常在妊娠28~40周,多见于妊娠35周左右的初产妇),孕妇可能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双胎妊娠等情况。部分患者发病前数天至数周有非特异性前驱症状,如恶心、呕吐、厌食、全身乏力、头痛及右上腹部疼痛等,其中呕吐、腹痛最为常见,也可出现烦渴。
2.症状
继消化道症状后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一般无瘙痒。病情变化迅速,可出现多系统、多器官功能不全表现,如肝、肾功能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化道出血、少尿、子痫前期、心动过速及意识障碍等。病情危重时可进展为肝性脑病、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3.实验室检查
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氨等,通过检查结果可以帮助诊断。
4.影像学检查
B超可见肝脏体积增大,肝区的弥漫性高密度区,回声强弱不均,呈雪花状,有典型的脂肪肝波形,即“亮肝”表现。CT及磁共振成像(MRI)可显示肝内多余的脂肪,肝实质呈均匀一致的密度减低,MRI对脂肪肝的诊断更敏感。
5.肝穿刺活检
表现为弥漫性的肝细胞小泡样脂肪变性,炎症及坏死不明显,肝小叶结构正常。但此检查为有创性操作,临床较少使用,一般在无其他疾病可以解释,且符合上述多项指标仍不能确诊时考虑进行。
若明确诊断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需及时遵医嘱规范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