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是由蛔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见寄生虫病,不同程度感染蛔虫病的症状存在一定差异,其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检查发现虫卵,治疗主要是驱虫治疗,预防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
幼虫移行引起的症状:蛔虫卵移行至肺,可引起蛔幼性肺炎或蛔虫性嗜酸性细胞性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血丝痰或哮喘样症状,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点状、片状或絮状阴影,病灶易变或很快消失。
成虫引起的症状:
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和腹痛。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痛无定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不定,常可自行缓解。痛时喜揉按腹部,无压痛亦无腹肌紧张。个别患儿可表现为有偏食或异嗜癖,如爱吃炉渣、土块等。
精神症状:精神不宁、易怒、磨牙、易惊等。部分患儿可出现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顽固性荨麻疹等。
并发症:蛔虫有钻孔习性,任何刺激都可引起骚动,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并发症。
蛔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粪便检查发现虫卵。由于蛔虫产卵量大,一条雌蛔虫每天产卵约20万个,所以通过粪便检查很容易诊断。
治疗蛔虫病主要是驱虫治疗。目前常用的驱虫药有甲苯咪唑、阿苯达唑等。驱虫药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因素来确定,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预防蛔虫病的关键是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未洗净的蔬菜和水果,不随地大小便,避免蛔虫卵污染环境。此外,还应定期给孩子驱虫,一般2岁以上的孩子每年驱虫1次。
需要注意的是,蛔虫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但部分患儿症状可不典型,尤其是年长儿。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