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血压病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其诊断标准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12/8kPa(90/60mmHg)。低血压的危害包括影响大脑、心脏、肾脏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理、适当运动、药物治疗和病因治疗。低血压患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定期测量血压、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注意保暖、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合理饮食等。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慢性低血压则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
低血压的危害主要有:
影响大脑功能:大脑缺血会导致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影响心脏功能:心脏供血不足会导致心悸、胸闷等症状,长期低血压还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影响肾脏功能:肾脏供血不足会导致肾功能减退,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低血压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低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饮食调理:低血压患者应多吃一些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豆制品等,同时还应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血压,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站立。
药物治疗:如果低血压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如多巴胺、麻黄碱等。
病因治疗:低血压的治疗还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贫血患者应补充铁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应补充甲状腺素等。
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测量血压:低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血压变化。
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低血压患者应避免久站或突然改变体位,以免引起低血压发作。
注意保暖:低血压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低血压患者应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以免加重低血压症状。
合理饮食:低血压患者应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同时应戒烟戒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