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病理
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与病理如下:临床表现方面,消化道症状有程度不一的上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消化道出血症状为呕血、黑便,严重时出现贫血、休克,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还可能有发热、体重减轻等其他症状,或加重基础疾病。病理方面,大体病理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大小、形态各异,表面有出血或血痂,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病变分布不一,不良生活及用药习惯会加重;组织病理显示胃黏膜上皮层受损,固有层毛细血管充血、炎症细胞浸润,病情进展可能累及黏膜肌层,慢性应激或特殊病史患者病理变化更复杂。
一、急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多数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剧痛,部分患者疼痛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常在进食后或空腹时发作。恶心、呕吐较为常见,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伴有胆汁反流。约半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看到食物没有进食欲望,影响正常饮食。还可能出现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嗳气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反酸则是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烧灼感。
2.消化道出血:这是较为严重的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呕血,呕出的血液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取决于出血速度和出血量。黑便也较为常见,是由于血红蛋白中的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变黑。出血量较大时,可导致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贫血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四肢湿冷、意识模糊等。不同年龄段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可能有差异,老年人因机体耐受性差,少量出血也可能较快出现明显的贫血及循环衰竭表现;儿童可能表述不清,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等非特异性症状。
3.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8℃以下,这可能与炎症反应有关。长期患病或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体重减轻,这是由于食欲不振及消化吸收不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对于本身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急性糜烂性胃炎发作时可能诱发或加重原有疾病,导致心慌、胸闷等症状加重。
二、急性糜烂性胃炎的病理
1.大体病理:胃黏膜呈现多发性糜烂,糜烂灶大小不一,直径通常在数毫米至数厘米之间,形态多样,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糜烂灶表面常有少量出血或覆盖有血痂,周围黏膜充血、水肿。病变可局限于胃窦部、胃体部或广泛分布于全胃。长期酗酒、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不良生活方式及用药习惯,可能使糜烂灶范围更广、程度更重。
2.组织病理:显微镜下可见胃黏膜上皮层受损,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形成浅表性缺损即糜烂。固有层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常有红细胞渗出,还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炎症细胞浸润可能加重,若损伤累及黏膜肌层,提示病情更为严重。在一些慢性应激导致的急性糜烂性胃炎中,还可能观察到胃黏膜腺体萎缩、化生等病理改变。对于有胃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由于胃内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改变,其病理变化可能更为复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