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好发于儿童,冬春季多见,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鼓膜穿孔、耳道流脓等,可因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中耳黏膜急性化脓性炎症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耳镜检查、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主要采取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和病因治疗等方法,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
一、病因
1.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
急性传染病:猩红热、麻疹、百日咳等可通过咽鼓管途径并发本病。
外耳道鼓膜途径:游泳或洗澡时,污水进入外耳道,鼓膜穿孔后感染。
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经血行播散至中耳。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功能障碍:咽鼓管软骨弹性差,当吞咽、打哈欠或擤鼻时,咽鼓管不能及时开放,导致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积水。
婴幼儿咽鼓管短、宽、平直,且咽口位置较低,故更易发生感染。
3.中耳黏膜急性化脓性炎症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细菌或病毒可通过咽鼓管直接感染中耳。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变深达中耳黏膜,脓性分泌物引流不畅,易导致鼓膜穿孔。
二、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年长儿可诉耳部疼痛,哭闹不安,较大儿童可诉耳深部搏动性跳痛,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
2.耳部症状
耳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常为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
听力下降:鼓膜穿孔后,听力可有所改善,但炎症控制后,听力又可下降。
耳鸣:部分患者可有耳鸣。
耳漏:鼓膜穿孔后,耳道内可有脓液流出,初始为脓血样,以后变为脓性分泌物。
三、检查
1.耳镜检查
可见鼓膜充血、肿胀,穿孔后可见脓液流出。
鼓膜穿孔后,听力检查可呈传导性聋。
2.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细菌感染。
3.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进行乳突X线或CT检查,以了解中耳乳突的情况。
四、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和检查结果,一般可作出诊断。需要与分泌性中耳炎、急性乳突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五、治疗
1.全身治疗
早期应用足量抗生素控制感染,鼓膜穿孔后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若有鼓膜穿孔,应保持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耳内进水。
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给予解热镇痛药。
2.局部治疗
鼓膜穿孔前,可用2%酚甘油滴耳,消炎止痛。
鼓膜穿孔后,可用双氧水清洗耳道,然后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促进炎症消退。
3.病因治疗
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避免感染扩散。
六、预防
1.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发病,避免感染扩散。
2.避免用力擤鼻、游泳时呛水等,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
3.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避免感染蔓延至中耳。
总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耳道清洁,避免感染加重。同时,应注意休息,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