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肺源性心脏病
肺源性心脏病是由支气管-肺、胸廓或肺动脉血管病变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心脏病,分为急、慢性两类,临床上以慢性较为多见。其主要病因包括支气管、肺疾病,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肺血管疾病等。主要临床表现为肺、心功能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症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治疗原则为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休息、避免感染、戒烟、定期复查。
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包括:
1.支气管、肺疾病: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最为多见,其次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重症肺结核、肺尘埃沉着症、结节病、过敏性肺泡炎、嗜酸性肉芽肿等。
2.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较少见,严重的脊椎后、侧凸、脊椎结核、类风湿关节炎、胸膜广泛粘连及胸廓形成术后等。
3.肺血管疾病:甚少见。累及肺动脉的过敏性肉芽肿病,广泛或反复发生的多发性肺小动脉栓塞及肺小动脉炎,以及原因不明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均可使肺小动脉狭窄、阻塞,引起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负荷加重,进而发展为肺心病。
4.其他:原发性肺泡通气不足及先天性口咽畸形、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均可产生低氧血症,引起肺血管收缩导致肺动脉高压,从而发展为肺心病。
肺源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
1.肺、心功能代偿期:患者都有慢性咳嗽、咳痰或哮喘史,逐步出现乏力、呼吸困难。体检示明显肺气肿体征,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提示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区出现收缩期杂音或剑突下示心脏搏动,多提示有右心室肥厚、扩大。部分病例因肺气肿使胸内压增高,阻碍腔静脉回流,可有颈静脉充盈。又因缺氧、酸中毒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可导致相对性低血压。但也有血压升高者,这些改变皆为慢性肺心病的临床表现。
2.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本期临床主要表现以呼吸衰竭为主,有或无心力衰竭。
呼吸衰竭: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常见诱因,多为通气功能障碍所致,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发生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甚至出现肺性脑病。
心力衰竭:多发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因此常伴有呼吸衰竭,患者出现气喘、心悸、少尿、紫绀加重,上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甚至呕吐等右心衰竭症状。体检示颈静脉怒张、心率增快、心前区可闻奔马律或有相对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收缩期杂音,肝脏肿大伴压痛,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甚至可有腹水。
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积极控制感染,通畅呼吸道,改善呼吸功能,纠正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控制呼吸和心力衰竭。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根据痰菌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
氧疗:纠正低氧血症。
控制心力衰竭:肺心病患者一般在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心力衰竭即可得到改善,对治疗无效或较重的患者可适当选用利尿剂、强心剂、血管扩张剂。
2.缓解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目的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去除诱发因素,减少或避免急性加重期的发生,希望使肺心病处于稳定期。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避免过饱。
2.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
3.避免感染:注意保暖,预防感冒。
4.戒烟:避免接触有害气体和粉尘。
5.定期复查: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
需要注意的是,肺源性心脏病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