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目的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意义重大,一是降低血压,不同人群血压控制目标不同,有效降压可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风险;二是减少并发症,对心脏、大脑、肾脏、眼底等起到保护作用;三是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同时对老年人、孕妇、儿童和青少年及有其他基础疾病的特殊人群给出温馨提示,如老年人注意降压速度和药物相互作用,孕妇选安全药物并监测胎儿,儿童青少年先改善生活方式,有其他基础疾病者综合治疗并定期复查。
一、降低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首要目的是将血压降低到目标水平。一般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心力衰竭或病情稳定的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一般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人(年龄>65岁)收缩压一般应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140mmHg以下。降低血压可显著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会对血管壁产生持续高压冲击,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而有效控制血压能延缓或阻止这一病理进程。
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1.保护心脏:长期高血压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积极控制血压能减少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损害,降低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血压控制不佳者。
2.保护大脑:高血压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可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平稳的血压水平能维持脑血管的正常灌注,减少脑血管破裂及堵塞的风险。
3.保护肾脏:高血压可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发展为肾衰竭。合理治疗高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有助于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保护肾功能。临床观察发现,严格控制血压的高血压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速度明显减缓。
4.保护眼底:高血压会影响眼底血管,导致眼底病变,严重时可致失明。控制血压能减少眼底血管受损,预防或延缓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发生发展。
三、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通过积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发生,可使患者身体状态保持较好水平,避免因高血压相关疾病导致的身体不适、活动受限等情况,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延长患者的寿命。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血压调节能力下降,降压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以免引起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反应。降压药物起始剂量宜小,逐渐增加剂量,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用药种类较多,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孕妇:孕期患原发性高血压,不仅会影响孕妇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如胎儿生长受限、早产等。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降压药物,密切监测血压和胎儿情况。生活上要保证充足休息,采取左侧卧位,有利于增加胎盘血液灌注。同时,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少见,一旦发现,应首先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如控制体重、增加运动、减少钠盐摄入等。如需药物治疗,要选择适合儿童使用、安全性好的药物,且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家长要关注孩子血压变化,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带孩子体检。
4.有其他基础疾病患者:如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其他基础疾病。因为多种危险因素并存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治疗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综合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各项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