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血压
低血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低血压的表现为头晕、眼黑、肢软等,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其病因包括过敏、大出血、感染、心脏疾病等,治疗方法为立即平卧休息、补充血容量、根据病因进行治疗;慢性低血压的表现为头晕、头痛等,其病因包括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药物性低血压等,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一、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1.病因
过敏:患者在接受某些药物、疫苗或蜂蜇伤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导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大出血:严重的创伤、消化道大出血、产科大出血等可导致血容量急剧减少,引起低血压。
感染:严重的细菌感染(如败血症)、病毒感染(如流感)等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从而出现低血压。
心脏疾病: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狭窄等心脏疾病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引起低血压。
其他:如内分泌疾病(如Addison病)、神经源性休克等也可导致低血压。
2.治疗
立即平卧休息,松解患者的衣领和裤带,以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有条件的给予吸氧。
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对于严重的低血压,需要快速输入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等。
根据病因进行治疗。例如,感染性休克需要使用抗生素;过敏引起的低血压需要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二、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等。
1.病因
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身体瘦弱的女性,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
体位性低血压: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或长时间站立时,血压突然下降,常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
药物性低血压:某些降压药、镇静药、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低血压。
其他:患有慢性营养不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时,也可能出现低血压。
2.治疗
饮食调整:增加饮食中的盐分摄入,多喝水,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猪肝、蛋黄、瘦肉、奶制品、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
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长时间站立。
戒烟限酒。
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对于明确由药物引起的低血压,应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如果低血压症状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氟氢可的松、米多君等。
三、特殊人群低血压
1.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心脏功能减退等原因,容易出现低血压。
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到坐位、站立位)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增加盐的摄入。
长期低血压的老年人应定期测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低血压问题。
2.孕妇
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尤其是在孕晚期。
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
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铁、叶酸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如果低血压症状严重,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应及时就医。
3.儿童
儿童低血压的原因可能与营养不良、贫血、心脏疾病等有关。
家长应注意儿童的饮食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如果儿童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病症,无论是急性低血压还是慢性低血压,都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低血压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心情舒畅,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