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发。病因包括皮肤损伤(如挖耳致破损)、外耳道环境改变(潮湿积水)及全身抵抗力下降(患慢性病等)。症状有疼痛、听力减退、发热、耳道流脓。诊断靠耳部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热敷等)、药物治疗(涂药、滴耳液、口服或静脉用抗生素)、手术治疗(切开排脓)。预防要保持外耳道清洁、增强抵抗力。特殊人群如儿童需加强看护,孕妇用药谨慎,老年人密切观察病情。
一、外耳道疖肿的定义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富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这些部位易发生感染形成疖肿。
二、外耳道疖肿的病因
1.皮肤损伤:挖耳等行为致使外耳道皮肤破损,细菌易侵入引发感染。如经常用尖锐物品挖耳,破坏皮肤屏障,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就会乘虚而入。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好奇心强,可能用小物件挖耳,增加发病风险;老年人因皮肤弹性和抵抗力下降,若挖耳不当也易患病。
2.外耳道环境改变:外耳道潮湿、积水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游泳、洗头后未及时清理外耳道水分,易引发感染。从事水上运动职业或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3.全身抵抗力下降: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过度疲劳或营养不良等,会降低机体抵抗力,使外耳道易受细菌侵袭。例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易发生各种感染,外耳道疖肿也更为常见。
三、外耳道疖肿的症状
1.疼痛:初期为跳动性耳痛,逐渐加剧,张口、咀嚼或牵拉耳廓、压迫耳屏时疼痛明显加重。这是由于疖肿压迫周围神经所致,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睡眠。
2.听力减退:疖肿堵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导致听力下降。听力减退程度与疖肿大小和堵塞外耳道程度有关。
3.发热:若疖肿严重,细菌入血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明显,需密切关注。
4.耳道流脓:疖肿成熟破溃后,会流出少量脓血分泌物。
四、外耳道疖肿的诊断
1.耳部检查:医生通过耳镜直接观察外耳道,可见局限性红肿隆起,成熟时顶部有黄白色脓点。医生还会检查耳廓、耳周淋巴结,判断是否有炎症扩散。
2.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血常规检查,若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细菌感染,辅助诊断外耳道疖肿。
五、外耳道疖肿的治疗
1.一般治疗:早期可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消退。叮嘱患者避免挖耳,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若疖肿已破溃,注意清洁流出的脓血分泌物,防止感染扩散。
2.药物治疗:未成熟疖肿可涂抹鱼石脂软膏等,促进炎症局限;已破溃者,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全身症状明显或感染扩散时,需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等。
3.手术治疗:疖肿成熟未破溃,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医生在局部麻醉下切开排脓,放置引流条,促进脓液排出,加速愈合。
六、外耳道疖肿的预防
1.保持外耳道清洁:避免频繁挖耳,如需清理耵聍,可就医请专业医生操作。洗头、游泳后及时擦干外耳道水分,可使用干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但注意不要过深。
2.增强抵抗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者,积极控制病情,定期复查。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外耳道皮肤娇嫩,家长应加强看护,防止儿童用尖锐物品挖耳。若儿童出现耳痛、哭闹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治疗过程中,因儿童配合度低,家长要耐心安抚,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2.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应告知医生怀孕情况。非必要不使用药物,优先选择物理治疗。若必须用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较慢。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及时复诊。同时,注意饮食营养,促进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