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诊断浅表性胃炎,需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入手。病史采集包括询问消化不良症状、饮食及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体格检查主要为腹部触诊和生命体征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金标准)、幽门螺杆菌检测、血液检查;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警惕药物损伤及密切随访异常情况,儿童选无创检查且避免滥用药物,孕妇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及用药。
一、病史采集
1.症状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上腹部疼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以及与进食的关系都对诊断有重要意义。例如,疼痛是空腹时发作还是餐后发作,是否会因进食某些特定食物而加重或缓解等。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若症状近期有明显变化,需警惕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2.饮食及生活方式询问:了解患者日常饮食习惯,如是否偏好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是否有酗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长期不良饮食及生活方式可能是浅表性胃炎的诱发因素。对于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也需关注其与症状发作的关联,因精神因素可影响胃肠功能。
3.既往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其他消化系统疾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以及是否曾感染幽门螺杆菌。有相关病史的患者患浅表性胃炎的风险可能增加。同时,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服用过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二、体格检查
1.腹部触诊:医生通过触诊检查患者上腹部是否有压痛,压痛的部位、程度等。部分浅表性胃炎患者可能存在上腹部轻压痛,但该体征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生命体征检查:测量患者体温、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以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胃肠道症状。例如,发热可能提示存在感染,而血压、心率异常可能与休克等严重情况相关。
三、实验室检查
1.胃镜及病理检查:这是诊断浅表性胃炎的金标准。胃镜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质地等,判断是否存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浅表性胃炎的典型表现。同时,通过胃镜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炎症的程度、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病理检查对于准确诊断浅表性胃炎及其严重程度、判断是否存在癌前病变等具有重要意义。
2.幽门螺杆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浅表性胃炎密切相关。常用检测方法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简便,患者依从性好,适用于大多数疑似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血清学检测可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感染过幽门螺杆菌,但不能区分是现感染还是既往感染;胃镜下快速尿素酶试验则需在胃镜检查时同时进行,可快速得出结果。
3.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贫血,若长期慢性失血导致贫血,可能与胃部疾病有关。此外,还可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等指标,这些指标可间接反映胃黏膜的状态,对评估胃黏膜萎缩等情况有一定帮助。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正在服用多种药物。在诊断浅表性胃炎时,需详细询问用药史,警惕药物相互作用对胃黏膜的损伤。同时,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即使症状较轻,也不能忽视,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因老年人患胃癌等严重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若胃镜及病理检查发现异常,需密切随访。
2.儿童:儿童表述症状可能不准确,家长需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是否有食欲不振、反复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在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尽量选择无创或痛苦较小的检查方法。例如,对于儿童幽门螺杆菌检测,优先选择尿素呼气试验。同时,避免给儿童滥用药物,尤其是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类似胃炎的症状。在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孕期因素,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如需进行胃镜检查,需充分评估风险与收益,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孕妇用药需格外谨慎,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可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法缓解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