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牙龈萎缩
判断牙龈萎缩可通过症状和检查,特殊人群还需注意相应事项。症状方面,牙龈边缘向牙根方向退缩致牙根暴露、牙齿敏感、牙龈出血、口臭等可提示牙龈萎缩;检查时,临床探诊若龈沟深度超3mm且能探及釉牙骨质界,结合X光片观察牙槽骨吸收情况,能判断牙龈萎缩及严重程度。特殊人群中,儿童及青少年要注意口腔卫生、定期看牙;老年人需注重清洁、控制全身性疾病并关注假牙情况;孕妇注意孕期口腔卫生,勿自行用药;患有全身性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告知用药情况。
一、通过症状判断
1.牙龈边缘位置改变:正常牙龈应紧密贴合牙齿颈部,当牙龈缘向牙根方向退缩,牙根部分暴露,可观察到原本被牙龈覆盖的牙面增多,这是牙龈萎缩较为直观的表现。比如,能看到牙齿变长,牙齿之间的间隙变大。牙龈退缩程度不同,症状明显程度也不同,轻度牙龈萎缩可能仅在仔细观察时发现牙龈边缘轻微下移,重度则牙根暴露明显。
2.牙齿敏感:牙龈萎缩后,牙根暴露,牙本质小管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当受到冷热、酸甜等刺激时,牙齿会出现短暂而尖锐的疼痛,如喝冷饮、吃甜食时牙齿酸痛,刺激去除后疼痛迅速消失。这是因为牙本质中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引发敏感症状。
3.牙龈出血:牙龈萎缩常伴有牙龈炎症,炎症状态下牙龈组织变得脆弱,刷牙、咬硬物时容易出血。出血量通常不多,可能仅在牙刷上或咬过的食物上留下血迹。长期的牙龈炎症不控制,会加重牙龈萎缩进程,形成恶性循环。
4.口臭:牙龈萎缩使牙龈与牙齿间形成间隙,易藏污纳垢,食物残渣、细菌等在此堆积发酵,产生难闻气味。同时,牙龈炎症产生的炎性分泌物也会加重口臭。口臭程度因人而异,与口腔卫生状况及牙龈萎缩严重程度相关。
二、借助口腔检查判断
1.临床探诊:医生使用牙周探针,沿着牙龈边缘插入龈沟内,探测龈沟深度和附着水平。正常龈沟深度约03mm,当探诊深度超过3mm且能探及釉牙骨质界,提示可能存在牙龈萎缩导致的附着丧失。附着丧失程度是判断牙龈萎缩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如附着丧失12mm为轻度,34mm为中度,大于4mm为重度。
2.口腔X光片:通过拍摄根尖片或全口曲面断层片,能观察牙槽骨的吸收情况。牙槽骨吸收与牙龈萎缩密切相关,牙槽骨水平吸收或垂直吸收,会导致支持牙齿的骨量减少,间接反映牙龈萎缩。例如,在X光片上可看到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超过2mm,提示有牙槽骨吸收,可能伴有牙龈萎缩。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及青少年:此阶段正处于牙齿和颌骨发育时期,若口腔卫生不良,如刷牙方法不正确、未按时刷牙,易引发牙龈炎症,增加牙龈萎缩风险。家长应监督孩子正确刷牙,使用儿童专用牙刷和牙膏,定期带孩子看牙医进行口腔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牙龈问题。若发现孩子牙龈有异常,如牙龈红肿、退缩,要及时就医,避免影响恒牙萌出和颌骨发育。
2.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牙龈组织会出现生理性退变,加上可能存在多种口腔疾病,如牙周炎、龋齿等,牙龈萎缩发生率较高。老年人应更加注重口腔卫生,除正确刷牙外,可使用牙线、漱口水辅助清洁。若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会影响牙周组织修复,使牙龈萎缩进展更快,需积极控制血糖,定期复查口腔情况。对于佩戴假牙的老人,要注意假牙的清洁和适配,不合适的假牙会压迫牙龈,加重牙龈萎缩。
3.孕妇: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使牙龈对局部刺激的反应性增强,易发生牙龈炎症,进而导致牙龈萎缩。孕妇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及时漱口,选择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若出现牙龈问题,不要自行用药,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安全有效的治疗,避免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
4.患有全身性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牙周组织微血管病变,组织修复能力下降,易引发严重的牙周炎导致牙龈萎缩。需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嘱治疗牙周疾病。高血压患者,若长期服用某些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可能有牙龈增生副作用,处理不当会发展为牙龈萎缩,要告知医生用药情况,以便医生综合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