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损伤如何诊断
胰腺损伤的诊断主要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三方面着手。临床表现上,患者有上腹部疼痛并可放射,伴恶心、呕吐,严重时有休克表现,体征为上腹部压痛,严重时有腹膜刺激征及少见的特殊瘀斑。实验室检查中,血清淀粉酶伤后212小时升高,血清脂肪酶2472小时升高,血常规可了解失血与感染情况。影像学检查里,腹部超声简便但易受肠道气体干扰,腹部CT是重要方法,MRCP对胰管损伤诊断有价值,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对判断腹腔内情况有意义。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表述能力有限,检查需谨慎;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且基础病多;孕妇检查要兼顾自身与胎儿安全。
一、临床表现判断
1.症状:胰腺损伤后,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持续性钝痛、胀痛或剧痛,部分患者疼痛可向左肩部或背部放射。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这是由于胰腺损伤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所致。若损伤严重,出现内出血,还可能有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表现。
2.体征:上腹部压痛明显,严重时可有腹膜刺激征,即腹肌紧张、反跳痛。若胰腺损伤导致胰液外渗,刺激周围组织,可出现局部皮肤瘀斑,如脐周瘀斑(Cullen征)或双侧腰部瘀斑(GreyTurner征),但这些体征相对少见,多提示病情较为严重。
二、实验室检查辅助
1.血清淀粉酶:胰腺损伤后,胰淀粉酶释放入血,多数患者血清淀粉酶会在伤后212小时开始升高,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但血清淀粉酶升高并非胰腺损伤所特有,其他急腹症如胃肠道穿孔、胆囊炎等也可能导致其升高,所以需结合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血清脂肪酶:一般在伤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与血清淀粉酶相比,血清脂肪酶对胰腺损伤的诊断特异性更高,尤其在发病后期,当血清淀粉酶已恢复正常,血清脂肪酶仍可能维持较高水平,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3.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失血及感染情况。失血时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会下降,而损伤后机体应激或合并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三、影像学检查确诊
1.腹部超声:简便、无创,可初步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及有无胰周积液等情况。但由于肠道气体干扰,对胰腺实质损伤的显示可能不够清晰,对于一些轻微损伤容易漏诊。不过在紧急情况下,如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无法进行其他复杂检查时,腹部超声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
2.腹部CT:是诊断胰腺损伤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损伤部位、程度以及有无胰周血肿、积液等情况。增强CT扫描可进一步明确胰腺实质的血供情况,判断胰腺损伤的范围,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对于怀疑胰腺损伤的患者,若病情允许,应尽快进行腹部CT检查。
3.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可清晰显示胰管的形态、走行及是否存在损伤、断裂等情况。对于怀疑胰管损伤的患者,MRCP有重要诊断价值。但该检查耗时较长,对于病情危急患者可能不适用。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对于怀疑有腹腔内出血或胰液外渗的患者,诊断性腹腔穿刺或灌洗有一定意义。若穿刺抽出不凝血,提示腹腔内有出血;若穿刺液淀粉酶含量升高,对胰腺损伤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但穿刺结果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胰腺损伤可能。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胰腺损伤相对少见,但因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不能准确描述症状,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有无烦躁不安、哭闹不止、拒食等异常表现。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由于儿童配合度差,可能需要适当镇静,此时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确保检查安全。同时,儿童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进行诊断性操作如腹腔穿刺时,要更加谨慎,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器官。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胰腺损伤后可能使原有病情加重。而且老年人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所以对于有腹部外伤史的老年人,即使症状较轻,也应提高警惕,完善相关检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考虑到老年人肾功能可能减退,某些检查指标的解读需结合其基础情况综合判断。
3.孕妇:孕妇发生胰腺损伤时,不仅要关注孕妇自身病情,还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检查方法时,应尽量避免对胎儿有辐射的检查,如腹部X线等。超声检查相对安全,可作为首选。若必须进行CT检查,需充分评估风险,并做好腹部防护措施。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胎心、胎动等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在进行诊断性操作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发宫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