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聋是什么原因
先天性耳聋的成因及预防措施如下:成因包括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部分患者伴有先天性耳聋,单基因遗传病分常染色体显性、隐性及X连锁遗传,如GJB2基因突变致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孕期因素(感染风疹、巨细胞等病毒,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耳毒性药物,孕妇患糖尿病、高血压或接触有害化学及放射性物质)、分娩因素(早产、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预防措施有有家族遗传病史夫妇备孕前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孕期女性预防感染、合理用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并定期产检,分娩时医护人员避免不良事件,对早产儿等高危新生儿尽早听力筛查。
一、遗传因素
1.染色体异常:某些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先天性耳聋。如21三体综合征,即唐氏综合征,患者除有特殊面容、智力发育迟缓等表现外,部分也会伴有先天性耳聋。这是由于染色体数量的异常,影响了耳部正常发育所需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听力障碍。据研究,唐氏综合征患者中先天性听力损失的发生率在50%60%左右。
2.单基因遗传病: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等类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只要父母一方携带致病基因,子女就有50%的概率发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父母往往听力正常,但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子女有25%的概率患病。如GJB2基因是最常见的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耳聋相关的基因,约半数以上的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由该基因突变所致。X连锁遗传性耳聋与X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有关,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其上携带致病基因就会发病。
二、孕期因素
1.感染:孕期母体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影响胎儿耳部发育。风疹病毒感染多发生在孕早期,是导致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之一。孕妇在妊娠前3个月感染风疹病毒,胎儿发生先天性耳聋的概率可高达50%60%。巨细胞病毒感染也较为常见,其引起的先天性耳聋可能在出生后逐渐表现出来,且可伴有其他器官损害,如肝脏、脾脏肿大等。
2.药物:孕妇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可致胎儿先天性耳聋。常见的耳毒性药物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还有抗肿瘤药物顺铂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损伤内耳毛细胞,影响听力发育。在孕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胎儿发生先天性耳聋的风险明显增加。
3.其他因素:孕妇患有严重疾病,如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可能影响胎盘血液循环,导致胎儿内耳发育不良。此外,孕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苯、铅等,以及遭受放射性物质辐射,都可能干扰胎儿耳部细胞的正常分化和发育,增加先天性耳聋的发生风险。
三、分娩因素
1.早产:早产儿由于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包括内耳结构也可能发育不完善,导致听力功能受损。研究表明,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发生先天性耳聋的风险越高。早产儿出生后可能需要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各种治疗和监护,一些治疗措施如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多次进行耳部采血等,也可能增加听力损害的风险。
2.新生儿窒息:分娩过程中胎儿出现缺氧,可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影响听力传导。严重窒息还可能引起脑部损伤,进一步影响听觉中枢的发育。新生儿窒息时间越长,对听力的损害可能越严重。有研究显示,重度窒息新生儿发生先天性耳聋的概率比正常新生儿高出数倍。
3.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过高,未结合胆红素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在内耳基底膜,损害听觉神经细胞,引发耳聋。尤其是早产儿,由于肝脏代谢功能不完善,更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进而增加先天性耳聋的风险。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一定阈值时,就需要积极干预,以降低对听力等神经系统的损害。
温馨提示:
1.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夫妇,无论年龄、性别,在备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了解生育先天性耳聋患儿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已知的耳聋致病基因突变,可考虑进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筛选健康胚胎进行移植,避免患儿出生。
2.孕期女性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辐射。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耳毒性药物。定期进行产检,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如发现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以保障胎儿正常发育。
3.对于分娩过程,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尽量避免早产、新生儿窒息等不良事件发生。对于早产儿、有窒息史或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早进行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听力问题,及时干预。如果筛查未通过,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复筛及进一步的听力学诊断评估,避免延误治疗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