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怎么办
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包括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属严重类型。症状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心悸、胸闷、心跳间歇,心室率慢时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常疲倦、乏力、头晕、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室率过慢可致阿斯综合征发作甚至猝死。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如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适用于症状轻且心室率不太慢的患者,为临时措施;心脏起搏治疗是主要方法,包括临时和永久心脏起搏。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治疗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及避免起搏器部位受撞击;儿童治疗需谨慎,关注生长发育及心理;孕妇优先选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有心脏病史患者要兼顾原发病治疗与复查;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强磁场环境并定期体检。
一、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概述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房冲动传导至心室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又分为莫氏Ⅰ型(文氏现象)和莫氏Ⅱ型,二度Ⅱ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被称为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属于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类型,可能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症状表现
1.二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感觉心跳有间歇,部分患者症状可不明显。若心室率显著减慢,可出现头晕、乏力,严重时可导致黑矇甚至晕厥。
2.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常表现为疲倦、乏力、头晕、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心室率过慢时,可出现阿斯综合征发作,即短暂意识丧失、抽搐,严重者可导致猝死。
三、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且心室率不太慢的患者,可使用药物提高心室率,改善症状。常用药物如阿托品,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但药物治疗一般为临时措施,仅适用于无心脏起搏条件的应急情况。
2.心脏起搏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心室率缓慢且伴有血流动力学障碍的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心脏起搏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临时心脏起搏: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等原因引起的暂时性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作为永久心脏起搏植入前的过渡治疗。通过静脉将电极导管送至右心室,连接体外起搏器,可迅速改善心率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永久心脏起搏:对于大多数慢性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尤其是伴有明显症状或心脏停搏风险高的患者,应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起搏器由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及程控仪组成,可按照设定的频率规律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某些降压药物可能与提高心率的药物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因此用药需谨慎。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由于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弱,应注意避免起搏器植入部位受到外力撞击,防止电极移位或起搏器损坏。
2.儿童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传导系统也在不断发育完善。对于儿童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治疗决策需更加谨慎。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若需植入心脏起搏器,应选择适合儿童身体特点的起搏器型号和电极导线,随着儿童的生长,可能需要对起搏器进行调整或更换。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向其及家长解释疾病和治疗相关知识,减轻心理负担。
3.孕妇
孕妇患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需权衡利弊,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或不良影响的药物。若病情严重,需植入心脏起搏器,手术时机应选择在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时期,同时术中要做好胎儿监测和保护措施。产后要密切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情况,确保母婴安全。
4.有心脏病史人群
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如心肌病、心肌炎等,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可能与原发病有关。在治疗房室传导阻滞的同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以改善心脏整体功能。植入心脏起搏器后,要注意定期复查,评估心脏功能和起搏器工作状态,因为原发病可能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及患者的预后。
5.生活方式特殊人群
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运动员等活动量较大的人群,患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后,应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在病情未稳定或未植入心脏起搏器前,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因心脏供血不足导致意外发生。植入起搏器后,虽然可以恢复一定的活动能力,但也要避免接触强磁场环境,如磁共振检查(部分起搏器有特殊标识可进行特定条件下的磁共振检查,需遵循医嘱)、大型电机设备等,以免干扰起搏器正常工作。同时,要定期进行体检和起搏器功能检测,确保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