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是什么病
鼻息肉是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中鼻道、鼻窦窦口周围形成息肉样新生物为特征。其病因包括感染、过敏、免疫机制异常及解剖结构异常。症状有鼻塞、流涕、嗅觉减退或丧失、头痛、耳部症状等。诊断依靠鼻内镜、鼻窦CT及病理检查。治疗分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白三烯调节剂等,和手术治疗即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特殊人群中,儿童应谨慎治疗,孕妇避免全身用药,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影响及加强术后护理。
一、鼻息肉的定义
鼻息肉是一种发生于鼻腔和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以极度水肿的鼻黏膜在中鼻道、鼻窦窦口周围形成单发或多发息肉样新生物为主要特征。这些新生物外观呈半透明、灰白色或淡红色,表面光滑,犹如荔枝肉样,可带蒂或广基。
二、鼻息肉的病因
1.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感染可能诱发鼻息肉。例如,长期反复的鼻窦炎,炎症刺激鼻黏膜,促使鼻黏膜水肿、增生,逐渐形成息肉。研究发现,在鼻息肉组织中,可检测到多种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2.过敏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发生鼻息肉的风险相对较高。当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产生过度反应,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鼻黏膜的变态反应,长期反复的炎症状态导致鼻黏膜组织增生,进而发展为鼻息肉。
3.免疫机制异常:鼻息肉患者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h1/Th2细胞失衡,Th2细胞活性增强,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5等,这些细胞因子可促进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加,导致鼻黏膜组织重塑,形成鼻息肉。
4.解剖结构异常: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气化等,可影响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导致局部黏膜反复发生炎症,增加鼻息肉发生的风险。
三、鼻息肉的症状
1.鼻塞: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持续性鼻塞,且随着息肉体积增大,鼻塞逐渐加重。单侧或双侧鼻腔均可受累,严重时可导致患者需张口呼吸。
2.流涕:常伴有流涕症状,可为浆液性或黏液性,若合并感染,可出现脓性鼻涕。
3.嗅觉减退或丧失:鼻息肉堵塞嗅裂,影响气味分子到达嗅区黏膜,导致嗅觉减退,长期严重的鼻息肉可造成嗅觉完全丧失。
4.头痛:当鼻息肉阻塞鼻窦开口,引起鼻窦通气引流障碍,导致鼻窦内压力变化时,可出现头痛症状,疼痛部位多为前额、面部或鼻根部,程度轻重不一。
5.耳部症状:若鼻息肉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出现耳鸣、耳闷、听力下降等耳部症状。
四、鼻息肉的诊断
1.鼻内镜检查:是诊断鼻息肉的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到鼻腔内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鼻息肉多位于中鼻道、嗅裂等部位,表面光滑,呈灰白色或淡红色,触之柔软。
2.鼻窦CT检查:能清晰显示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以及鼻息肉的累及范围,对于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鼻窦CT检查,可判断鼻息肉是否侵犯鼻窦、是否合并鼻窦炎等情况。
3.病理检查: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恶变可能的鼻息肉,需进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的性质,排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等其他病变。
五、鼻息肉的治疗
1.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缩小息肉体积,缓解症状。对于初发较小的鼻息肉,药物治疗可能使息肉消退。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用于病情较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但由于全身用药副作用相对较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组胺药:对于伴有过敏性鼻炎的鼻息肉患者,可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氮卓斯汀等,以缓解鼻痒、打喷嚏等过敏症状。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可通过抑制白三烯的生物活性,减轻鼻黏膜炎症,辅助治疗鼻息肉。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息肉体积较大、引起严重鼻塞或鼻窦引流障碍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为鼻内镜下鼻息肉切除术,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视野清晰等优点,可在直视下彻底切除息肉,同时开放鼻窦窦口,改善鼻腔鼻窦通气引流。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鼻息肉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应更加谨慎治疗。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量选择保守治疗,若必须手术,手术操作应精细,避免损伤鼻腔鼻窦正常结构,影响儿童面部发育。
2.孕妇:孕妇发生鼻息肉,应尽量避免使用全身药物治疗,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可选择鼻腔生理盐水冲洗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鼻塞等症状。若病情严重,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如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但使用时间和剂量需严格控制。
3.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鼻息肉时,需充分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手术治疗前,需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确保手术安全。同时,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加强护理,定期复查,以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