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症状和治疗
急性肠胃炎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和全身症状,治疗方式有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不同事项。其胃肠道症状有中上腹或脐周多种性质腹痛、腹泻及恶心呕吐;全身症状为发热、乏力、脱水。一般治疗涉及饮食调整,初期禁食后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药物治疗根据病因选用抗感染药、止吐药、止泻药、益生菌。儿童因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不完善病情变化快,用药需谨慎;老年人易出现并发症且要兼顾基础疾病治疗;孕妇用药要谨慎,严重时可能影响胎儿及增加流产早产风险。
一、急性肠胃炎症状
1.胃肠道症状
腹痛:多为中上腹或脐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炎症刺激胃肠道黏膜及平滑肌痉挛是导致腹痛的主要原因。例如,不洁饮食后肠道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刺激肠壁神经,引起疼痛。不同年龄段患者感受略有差异,儿童表述可能较模糊,而成年人能较准确描述疼痛部位和程度。
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质地稀薄,可呈水样便、糊状便等。这是因为肠道黏膜受炎症影响,吸收功能障碍,肠液分泌增多,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粪便排出。病情较轻者每天腹泻35次,严重者可达10次以上。
恶心、呕吐: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胃逆蠕动,从而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吐出胆汁。频繁呕吐会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反应有别,如平时饮食不规律、常暴饮暴食者,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严重。
2.全身症状
发热:炎症反应可引起体温升高,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3℃39℃之间。这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反应。部分患者体温可自行恢复,而部分患者体温可能持续升高。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明显且易出现高热惊厥。
乏力:由于腹泻、呕吐导致营养物质丢失,能量供应不足,加上发热消耗机体能量,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老年人本身机体功能衰退,乏力症状可能更显著,恢复时间也相对较长。
脱水:严重腹泻和呕吐可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根据脱水程度不同,症状表现各异。轻度脱水时,患者可能仅有口渴、皮肤干燥等症状;中度脱水可出现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重度脱水则可危及生命,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等。
二、急性肠胃炎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发病初期,尤其是呕吐、腹泻严重时,应暂时禁食数小时,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之后可逐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藕粉、稀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芹菜等,以防加重胃肠道负担。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患者,要特别注意避免接触致敏食物。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是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常用方法。对于轻、中度脱水患者,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若脱水严重或无法口服,需静脉补液。不同年龄段补液量和速度有差异,儿童补液需更精准计算,避免补液过多或过少。
2.药物治疗
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根据病原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等,但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肠胃炎一般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具有自限性。
止吐药:对于频繁呕吐、难以缓解的患者,可使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昂丹司琼等,缓解呕吐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
止泻药:蒙脱石散等止泻药物可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病原体,保护肠道黏膜,减少腹泻次数。但对于感染性腹泻,在未明确病因前,不建议过早使用止泻药,以免毒素在体内蓄积。
益生菌: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可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功能,有助于急性肠胃炎的恢复,尤其适用于因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急性肠胃炎较为常见,由于其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病情变化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体温、精神状态、呕吐及腹泻次数等。若孩子出现高热、频繁呕吐、哭闹不止、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用药需谨慎,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一些成人常用药物对儿童可能有严重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损害儿童听力和肾功能。儿童腹泻时,优先采取饮食调整和口服补液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急性肠胃炎后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心脑血管等并发症。一旦出现症状,应尽快就医,积极治疗。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急性肠胃炎时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和用药。例如,糖尿病患者在急性肠胃炎导致脱水时,血糖可能波动较大,需密切监测血糖并调整降糖药物剂量。
3.孕妇
孕妇患急性肠胃炎要特别谨慎,用药不当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轻度症状可先通过饮食调整和补充水分缓解。如需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
孕妇呕吐、腹泻严重时,除了可能导致自身脱水、电解质紊乱外,还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早产风险。因此,孕妇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