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瘫痪是一组与钾离子代谢有关的神经肌肉疾病,根据发作时血清钾含量的变化,可分为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三种类型,各类型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不同。
病因和症状: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最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在任何年龄起病,但多见于10-30岁,青年男性多见。常因剧烈运动、寒冷、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精神刺激等诱发。常于夜间或清晨醒来时发现四肢或部分肌肉无力,甚至完全不能活动,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高钾型周期性瘫痪:较少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于10岁前发病,偶见成人发病。常因剧烈运动、寒冷、高钠饮食等诱发。表现为四肢或部分肌肉无力,一般下肢重于上肢,近端重于远端。
正常钾型周期性瘫痪: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10岁后发病。常因寒冷、剧烈运动、高钠饮食等诱发。表现为四肢或部分肌肉无力,常伴有肌肉疼痛、压痛、肢体肿胀等。
诊断:根据周期性发作的骨骼肌弛缓性瘫痪或无力,伴有血清钾含量的改变,结合家族史、诱发因素等,一般可以诊断。必要时可进行肌肉活检、电生理检查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治疗: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急性发作时,应立即给予氯化钾静脉点滴或口服补钾,同时积极治疗诱发因素。间歇期可口服氯化钾预防发作。
高钾型周期性瘫痪: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避免诱发因素。
正常钾型周期性瘫痪: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避免诱发因素。
预防:
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劳累、寒冷、高碳水化合物饮食、精神刺激等诱发因素。
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橘子、橙子、土豆、山药等。
定期检测血钾,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