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炎后遗症表现
脑炎后遗症是指脑炎治疗后,还残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的疾病,其表现主要与受累的部位及严重程度相关,主要包括全身毒血症状、颅内压增高症状、脑膜刺激征、局灶性症状等,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预防主要包括预防感染和预防接种。
全身毒血症状
发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也可高达40℃以上。发热通常持续3~5天,但重型脑炎患者可持续1~2周。
精神症状:表现为表情淡漠、嗜睡、昏睡、昏迷等。
抽搐:部分患者可出现全身性或局限性抽搐。
意识障碍:轻者出现意识模糊,重者可深度昏迷。
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咳嗽、用力、弯腰等可使头痛加重。
呕吐:呈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
视神经盘水肿:严重时可出现视神经盘水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颈部肌肉强直,头不能自由转动。
凯尔尼格征:仰卧位时,下肢伸直,将膝关节屈曲135°,若出现疼痛、抵抗,即为凯尔尼格征阳性。
布鲁津斯基征:仰卧位时,下肢伸直,将头部前屈,若出现双侧髋、膝关节屈曲,即为布鲁津斯基征阳性。
局灶性症状
语言障碍:表现为失语、构音不清、语言不流畅等。
感觉障碍:可出现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等。
共济失调:表现为走路不稳、平衡障碍等。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局限性发作。
脑炎后遗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治疗
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维生素B1等,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卡马西平等,可控制癫痫发作。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
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痛、止吐等药物,可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电疗、光疗、热疗等,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业治疗: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等,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
言语治疗:针对语言障碍的患者,进行言语训练,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脑炎后遗症的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感染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勤洗澡等。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避免接触感染患者。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预防接种
按计划接种疫苗: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疫苗。
需要注意的是,脑炎后遗症的治疗和预防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同时,患者和家属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好护理工作,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