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和尿隐血的区别
尿潜血与尿隐血本质类似,均指尿液中潜在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等物质,主要通过尿常规化学法检测。检测方法常用干化学法,前者简便快速但特异性差,后者常结合显微镜检查。其临床意义相似,阳性可能由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引起,尿隐血阳性镜检无红细胞还需警惕血管内溶血疾病。特殊人群方面,儿童要注意标本污染,警惕先天性肾病,谨慎用药;孕妇因孕期生理变化易出现阳性,留标本应取中段尿并谨慎用药;老年人则要警惕肿瘤,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一、定义
1、尿潜血
尿潜血是通过尿常规检查出来的,指尿液中潜在存在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等物质。检测方法主要基于化学法,利用血红蛋白中含铁血红素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氧化色原而显色。但此方法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如尿液中存在对热不稳定酶、肌红蛋白或大量维生素C等,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2、尿隐血
尿隐血本质与尿潜血类似,也是对尿液中潜在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等的检测,通常也是依靠尿常规中的化学法检测。部分情况下,两者概念可互换使用。但严格来说,尿隐血更强调这种潜在性,是通过化学方法间接推测出可能存在红细胞成分相关物质,并非直接观察到红细胞。
二、检测方法
1、尿潜血检测
一般采用干化学法,将尿液滴在特定的试纸上,试纸中的化学物质与血红蛋白等发生反应,根据颜色变化来判断结果。这种方法简便、快速,但特异性相对较差。例如,当尿液中含有某些氧化性物质时,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而高比重尿、大量维生素C等会使结果出现假阴性。
2、尿隐血检测
同样常使用干化学法,原理同尿潜血检测。此外,还会结合显微镜检查,若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则进一步支持尿隐血阳性结果。若仅化学法显示阳性,镜检无红细胞,可能存在干扰因素导致的假阳性。比如,女性经期留取尿液标本时,月经血混入尿液可造成假阳性结果。
三、临床意义
1、尿潜血阳性
肾脏疾病: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可漏出到尿液中,使尿潜血阳性;遗传性肾炎,如Alport综合征,也会出现尿潜血,这类疾病往往还伴有肾功能异常、蛋白尿等表现。
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等炎症刺激,可使局部黏膜充血、水肿,导致红细胞渗出,引起尿潜血阳性,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等,结石移动过程中划伤尿路黏膜,可出现尿潜血,患者多伴有腰腹部绞痛等症状。
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破溃出血,可导致尿潜血阳性,可能伴有无痛性肉眼血尿。
2、尿隐血阳性
临床意义与尿潜血相似,但镜检无红细胞时,除考虑干扰因素外,还需警惕血管内溶血疾病。比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在睡眠时发生慢性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释放入血,经过肾脏滤过,使尿隐血阳性,患者可能出现晨起酱油色尿等表现。
四、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
儿童留取尿液标本时需注意避免污染,比如女宝宝要避免外阴分泌物混入,男宝宝要避免包皮垢混入。若发现尿潜血或尿隐血阳性,需考虑先天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等,及时完善超声等检查。因儿童肾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以免加重肾脏损伤。
2、孕妇
孕期由于子宫增大,可能压迫输尿管,导致泌尿系统梗阻,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的风险,从而出现尿潜血或尿隐血阳性。孕妇留取尿液标本应清洁外阴后留取中段尿,以减少污染。若检查阳性,需进一步评估病情,在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避免自行用药。
3、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若出现尿潜血或尿隐血阳性,即使无其他明显症状,也应高度警惕肿瘤可能,及时完善相关检查,如泌尿系统超声、膀胱镜等。同时,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长期控制不佳可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潜血或尿隐血,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