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肌腱损伤如何缓解疼痛
中指肌腱损伤的治疗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般治疗,需休息制动,用指托或夹板固定,依损伤程度定时间,同时损伤72小时内冰敷、之后热敷,不同人群各有注意事项;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可减轻炎症缓解疼痛但儿童及有胃肠道疾病者需谨慎,外用药物直接作用局部但皮肤过敏者慎用;物理治疗,超声波和红外线照射可改善循环、减轻疼痛,不过部分人群禁用或需注意防灼伤;严重肌腱损伤如断裂保守治疗不佳则考虑手术治疗,术后也需固定及康复训练。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治疗各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休息制动:避免受伤中指过度活动,让受伤肌腱得到充分休息,减少进一步损伤的风险,有利于缓解疼痛。可使用指托或夹板固定中指,固定时间通常需根据损伤程度而定,一般轻度损伤固定12周,中度损伤可能需24周。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都应严格遵循休息制动原则。例如,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应暂停手部重体力工作;儿童天性好动,家长需格外注意监督,防止儿童因玩耍再次损伤。
2.冰敷:在损伤后的72小时内,通过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从而缓解疼痛。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冰敷时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适用此方法,但对于皮肤较为敏感的老年人,冰敷时间可适当缩短。
3.热敷:损伤72小时后,可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淤血和炎症吸收,进而缓解疼痛。常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受伤部位,温度以感觉温暖舒适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对于各年龄段人群同样适用,但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温度,因其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不敏感,易发生烫伤。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疼痛。但儿童使用需谨慎,阿司匹林可能会引发儿童瑞氏综合征,一般不用于12岁以下儿童。有胃肠道疾病病史(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使用时需密切关注,可能会加重胃肠道不适症状。
2.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直接作用于局部,可减轻炎症和疼痛。涂抹时应轻轻按摩,促进药物吸收。皮肤过敏者慎用,若使用过程中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
三、物理治疗
1.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温热效应和机械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缓解疼痛。治疗次数和强度需根据损伤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一般每周进行23次,连续治疗24周。适用于大多数人群,但孕妇腹部及邻近部位、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止使用。
2.红外线照射:通过热效应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减轻疼痛。每次照射1530分钟,每天12次。照射时注意保持合适距离,防止皮肤灼伤。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需格外注意观察皮肤反应。
四、手术治疗
若肌腱损伤严重,如肌腱断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肌腱缝合修复术,术后同样需要进行固定、康复训练等后续治疗以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手术风险及恢复情况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术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手指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肌腱损伤后更应重视及时治疗和康复。家长要严格监督孩子按要求进行休息制动,避免因孩子好动导致损伤加重。在药物使用上,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有骨质疏松、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在休息制动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适当进行未受伤肢体的活动。使用药物时,需考虑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如非甾体抗炎药可能影响血压,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3.孕妇:孕妇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物理治疗方法。若必须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方式,如采用严格的休息制动和适当的冰敷等保守治疗措施。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较高,伤口愈合能力差,易发生感染,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注意伤口清洁,防止感染。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剂量调整,避免加重肝肾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