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尿潜血
尿潜血是尿常规检查中高倍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但肉眼未见尿液颜色变化的异常结果,提示泌尿系统可能有问题。检测方法主要有尿常规检测和显微镜检查。其产生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炎症、结石、肿瘤等)、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及其他如剧烈运动、药物副作用等。诊断流程先详细问诊,再进一步做尿液、影像学、肾功能等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并对症处理。特殊人群中,儿童要选副作用小的诊疗方式,孕妇用药需谨慎,老年人因基础病多、耐受力差要及时规范治疗。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指在尿常规检查中,尿液经离心沉淀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了红细胞,但肉眼并不能观察到尿液颜色变化。它并非一种疾病,而是尿液检查的一项异常结果,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存在问题。
二、检测方法
1.尿常规检测: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试纸条检测尿液中血红蛋白或肌红蛋白,若试纸条上潜血项目出现阳性反应,提示可能存在尿潜血。不过,此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易受尿液中其他成分干扰。
2.显微镜检查:将尿液离心沉淀后,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红细胞。每高倍视野(HP)下红细胞数大于3个,可判定为镜下血尿,是诊断尿潜血的重要依据,其结果较尿常规检测更准确。
三、尿潜血产生的原因
1.泌尿系统疾病
炎症: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出现尿潜血。如膀胱炎患者,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引起黏膜损伤出血。
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摩擦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出现尿潜血。例如输尿管结石,结石划破输尿管黏膜,引起出血。
肿瘤:泌尿系统的良性或恶性肿瘤,如肾肿瘤、膀胱肿瘤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易破裂出血,引发尿潜血。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导致全身出血倾向,泌尿系统也可能受累,出现尿潜血。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造成肾脏损伤,出现尿潜血。
3.其他原因
剧烈运动: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如马拉松等,可使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漏出,出现运动性血尿,表现为尿潜血。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抗凝剂等,可能对泌尿系统产生损伤,导致尿潜血。
四、尿潜血的诊断流程
1.详细问诊:医生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腰痛等;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用药史、家族病史等;还会询问近期生活方式,如是否有剧烈运动等。
2.进一步检查
尿液检查:除尿常规和显微镜检查外,可能还需进行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判断红细胞来源,区分是肾小球源性还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对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泌尿系统的结石、肿瘤、囊肿等病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结构和病变,对诊断帮助较大。
肾功能检查: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肾脏损伤。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若是泌尿系统炎症,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结石患者,根据结石大小、位置等,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肿瘤患者,需根据肿瘤性质、分期等进行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2.对症治疗:对于出血较多的患者,可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加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尿潜血,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症状,如有无哭闹、排尿异常等。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更细心。且儿童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对儿童副作用小的检查方法和药物,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2.孕妇:孕妇出现尿潜血,可能与孕期生理变化有关,如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等。但也可能是泌尿系统疾病所致。孕妇用药需谨慎,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3.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增加尿潜血的发生风险。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疾病的耐受力较差,出现尿潜血后,要及时就医,积极查找病因,规范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