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昏迷不醒怎么办
脑血栓患者昏迷的处理涵盖紧急就医诊断、治疗、康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紧急就医时要快速送医,途中做好防窒息等措施,到院后完善多种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呼吸、血压、血糖管理)、药物治疗(溶栓、抗血小板、神经保护等)和手术治疗(机械取栓、去骨瓣减压)。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含肢体、语言、认知康复。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特殊病史者,治疗和康复时都要依据各自特点调整方案并谨慎处理。
一、紧急就医与诊断
1.一旦发现脑血栓患者昏迷不醒,应立即呼叫急救人员送往具备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救治能力的医院。在等待急救过程中,需让患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同时,尽量避免随意搬动患者,尤其是头部。
2.到达医院后,医生会快速进行全面评估。首先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判断昏迷程度,常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来量化,分数越低昏迷程度越重。接着安排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脑血栓的部位、大小及是否伴有脑出血等情况。还会完善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以评估患者整体身体状况及查找病因。
二、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呼吸管理:若患者呼吸功能受影响,可能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保证氧气供应,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防止脑缺氧进一步加重。
血压调控:血压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脑灌注。一般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昏迷患者,血压控制需谨慎。若收缩压大于220mmHg或舒张压大于120mmHg,可在严密监测下谨慎降压,常用药物如拉贝洛尔等。但血压也不宜降得过快过低,以免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血糖管理:高血糖或低血糖都对脑组织不利。若血糖高于10mmol/L,可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若血糖低于3.3mmol/L,需及时补充葡萄糖。
2.药物治疗
溶栓治疗:对于符合溶栓时间窗(一般发病4.56小时内)且无溶栓禁忌证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如阿替普酶等。溶栓能使堵塞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但有出血风险,需严格筛选患者。
抗血小板治疗:在排除脑出血等禁忌后,一般会尽早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以防止血栓进一步扩大。
神经保护药物:部分药物如依达拉奉等,理论上可清除自由基,减轻脑组织损伤,但临床疗效存在一定争议。
3.手术治疗
机械取栓: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血栓昏迷患者,若符合条件,可在发病624小时内进行机械取栓治疗,通过介入手段将血栓取出,恢复血管通畅。
去骨瓣减压术:当脑血栓引起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以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生命。
三、康复治疗
1.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后4872小时,应尽早开始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包括肢体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
2.肢体康复: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患者肢体情况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可借助器械如康复机器人等辅助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3.语言康复:若患者存在语言障碍,语言治疗师会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阅读理解训练等,提高患者语言交流能力。
4.认知康复:对于出现认知障碍的患者,通过认知功能训练,如注意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思维能力训练等,改善其认知功能。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会增加治疗难度及并发症发生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药物剂量调整需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老年人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差,康复训练强度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2.儿童:儿童脑血栓昏迷较为罕见,一旦发生,治疗方案需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调整。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不良影响的药物。在康复治疗方面,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康复训练方式需更加生动有趣,以提高其配合度。
3.孕妇:孕妇发生脑血栓昏迷情况危急,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溶栓、抗血小板等药物使用要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或治疗方式。若病情允许,可优先采取保守治疗措施,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情况。
4.有特殊病史人群:如既往有出血性疾病病史的患者,溶栓、抗血小板等治疗需更加谨慎,需详细评估出血风险。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在用药前需仔细询问,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