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肌腱损伤怎么办
小腿肌腱损伤需从评估、治疗、预防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多方面关注。评估包括症状判断(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检查方式(体格检查、超声及MRI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急性期按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还有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活血化瘀药)和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功能锻炼);预防涵盖运动前充分热身、选合适运动及装备;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恢复慢,要严格休息、循序渐进康复并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儿童受伤影响发育需谨慎诊治,康复锻炼要符合生理特点且注意保护皮肤,孕妇避免药物治疗,依RICE原则处理,康复治疗在医生指导下选无影响方法并注意安全。
一、小腿肌腱损伤的评估
1.症状判断
小腿肌腱损伤后,常见症状为局部疼痛,在损伤即刻或后续活动时疼痛加剧,疼痛程度因损伤轻重而异。还会出现肿胀,损伤部位周围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肿胀范围也与损伤程度相关。部分患者伴有活动受限,如无法正常屈伸小腿、行走跛行,严重时甚至不能站立。
2.检查方式
体格检查时,医生会通过触诊判断肌腱损伤部位、压痛程度及是否存在肌腱连续性中断。例如,轻轻按压损伤处,患者疼痛明显且可触及条索状结构异常,可能提示肌腱损伤。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能清晰显示肌腱的形态、结构,对判断肌腱是否撕裂、断裂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MRI)则能更全面反映肌腱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详细信息。
二、小腿肌腱损伤的治疗
1.急性期治疗(RICE原则)
休息:损伤后应立即停止引起损伤的活动,让受伤的小腿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若因运动导致损伤,应停止该项运动,减少受伤肌腱的负荷。
冰敷:在损伤后的2448小时内,每隔12小时冰敷1520分钟。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造成冻伤。
加压包扎: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包扎受伤部位,能减轻肿胀。包扎力度要适中,过松无法起到加压作用,过紧则可能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将受伤的小腿抬高,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在休息时在小腿下方垫上枕头或垫子。
2.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萘普生等。
活血化瘀药物:部分中成药物有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损伤修复,但需遵循医嘱使用。
3.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在损伤后期,可采用热敷、按摩、超声波等物理治疗方法。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按摩帮助放松肌肉,改善肌腱柔韧性;超声波可促进组织修复。
功能锻炼:根据损伤恢复情况,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早期可进行简单的肌肉收缩舒张练习,如踝泵运动,增强肌肉力量,防止肌肉萎缩。随着恢复,逐渐增加难度,如进行小腿屈伸、提踵等练习,恢复肌腱正常功能。
三、小腿肌腱损伤的预防
1.运动前准备
充分热身,活动全身关节,尤其是小腿部位。可通过慢跑、动态拉伸等方式,让肌肉和肌腱适应即将到来的运动强度,降低损伤风险。
2.运动方式选择
根据自身年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和强度。例如,老年人或缺乏运动者,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的小腿负重运动。同时,控制运动时间和频率,避免过度疲劳。
3.运动装备选择
选择合适的运动鞋,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减少运动时对小腿肌腱的冲击。确保运动场地平坦、安全,避免因场地问题导致意外损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肌腱弹性和韧性下降,受伤后恢复较慢。受伤后应更加严格遵循休息原则,避免过早活动导致损伤加重。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功能锻炼的强度和进度应根据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同时,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药物治疗时需告知医生病史,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2.儿童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小腿肌腱损伤可能影响骨骼发育。受伤后应及时就医,诊断和治疗要更加谨慎。在康复过程中,功能锻炼要符合儿童生理特点,避免因过度训练影响生长。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康复情况,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同时,儿童皮肤较为娇嫩,在冰敷、包扎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冻伤或擦伤。
3.孕妇
孕妇小腿肌腱损伤后,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以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在急性期,主要依靠RICE原则进行处理。如需进行康复治疗,应选择对胎儿无影响的物理治疗方法,如温和的热敷、轻柔的按摩等,且操作过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孕妇行动不便,在休息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跌倒等二次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