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性脑缺血的诊断与治疗
一过性脑缺血(TIA)的诊断与治疗。TIA是一种短暂性脑功能障碍,其诊断标准包括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头颅CT或MRI检查等。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改善脑循环等,治疗应个体化,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和治疗期间的病情观察。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儿童患者和女性患者的治疗需注意药物选择和不良反应。患者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复发。
一、诊断
(一)定义
一过性脑缺血(TIA)是指由于局部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发作,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缓解,不超过24小时,但可反复发作。
(二)诊断标准
1.突然发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但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2.可伴有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的体征,如失语、偏盲、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
3.头颅CT或MRI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和其他结构性脑病变。
4.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如低血糖、癫痫、心源性栓塞等。
(三)诊断流程
1.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起病时间、症状特点、发作频率、既往病史等。
2.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评估神经功能缺失的范围和程度。
3.如怀疑TIA,应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以排除颅内结构性病变。
4.对于年龄较大、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进行脑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造影等,以评估脑血管情况。
5.必要时进行其他检查,如血糖、血脂、心电图等,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二、治疗
(一)治疗原则
1.尽快恢复脑血流,减少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2.预防复发,控制危险因素。
3.对有症状的TIA患者,应积极治疗,改善预后。
(二)治疗方法
1.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常用剂量为75~150mg/d,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者,可选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药物。
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适用于高危患者,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等。
2.抗凝治疗
华法林:适用于有房颤等心源性栓塞高危因素的患者,调整剂量使INR维持在2.0~3.0之间。
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具有使用方便、无需监测INR等优点,但价格较贵。
3.改善脑循环
扩容治疗:对于低血压或低血容量引起的TIA,可给予扩容治疗。
血管扩张剂:如罂粟碱、尼莫地平等,可扩张脑血管,改善脑血流。
溶栓治疗:超早期(发病4.5小时内)可考虑溶栓治疗,但溶栓治疗有严格的时间窗和适应证,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4.其他治疗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手术治疗:对于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等手术治疗。
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
(三)治疗注意事项
1.治疗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抗血小板治疗和抗凝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3.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病情加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对于TIA患者,应积极进行危险因素的控制和管理,预防复发。
5.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定期复查,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三、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一)老年患者
1.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治疗时应综合考虑。
2.老年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易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应从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3.对于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家属应协助患者服药,并定期带患者复查。
(二)儿童患者
1.儿童TIA较为罕见,病因与成人不同,常见于血管畸形、心脏病等。
2.治疗应根据病因进行,如血管畸形可考虑手术治疗,心脏病应积极治疗心脏疾病。
3.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儿童TIA的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使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三)女性患者
1.女性患者在生理周期、妊娠期、产褥期等特殊时期,TIA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增加。
2.在治疗方面,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使用,如在妊娠期,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需谨慎。
3.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避孕,避免因怀孕而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总之,一过性脑缺血的诊断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复发。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