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的治疗是什么
病理性骨折治疗需兼顾骨折修复与原发疾病治疗。针对原发疾病,良性病变可行病灶刮除植骨术,恶性肿瘤依类型、分期选择化疗等综合方案。骨折治疗分保守与手术,保守用石膏等外固定,适用于移位不明显等情况;手术含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及骨水泥填充,用于移位明显等。康复治疗分早中后三期,早期肌肉等长收缩及未固定关节活动,中期增加强度,后期恢复肢体功能。特殊人群中,儿童避免损伤骨骺,老人全面评估且康复循序渐进防跌倒,孕妇考虑胎儿影响,有基础疾病者控制病情防感染及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一、病理性骨折治疗概述
病理性骨折指在骨骼本身病变基础上,遭受轻微外力或在正常活动中发生的骨折。其治疗目的不仅要修复骨折,更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以降低再次骨折风险。
二、治疗方法
1.针对原发疾病治疗
若病理性骨折由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引起,如骨囊肿、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等,可行病灶刮除植骨术,去除病变组织并植入自体骨或人工骨替代材料,促进骨愈合。对于恶性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依据肿瘤类型、分期等,采取化疗、放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例如,骨肉瘤常采用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案,以缩小肿瘤体积、控制微转移灶,提高保肢手术成功率。
2.骨折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稳定性较好且原发疾病对骨骼破坏较轻的患者。通过石膏、支具等外固定方式,维持骨折端稳定,促进骨折愈合。但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康复锻炼。对于儿童患者,因其骨骼塑形能力强,部分病理性骨折保守治疗也可取得较好效果,但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骨骼发育。
手术治疗:对于移位明显、不稳定或影响肢体功能的病理性骨折,常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及骨水泥填充等。内固定可选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力学环境。外固定支架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条件差、感染风险高或需要多次手术的患者。骨水泥填充可增强骨骼强度,缓解疼痛,常用于椎体病理性骨折。对于老年患者,考虑到其身体耐受性及康复速度,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综合评估。若患者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糖尿病等,手术风险增加,需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骨折固定后,即应开始康复治疗。包括肌肉等长收缩训练,通过肌肉自主收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维持关节活动度。对于上肢病理性骨折患者,可进行握拳、屈伸手指等训练;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股四头肌收缩、踝关节屈伸等训练。
2.中期康复:随着骨折愈合,逐渐增加康复训练强度。进行关节的被动活动及助力活动,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如使用关节活动训练器,辅助关节进行屈伸运动。对于肌肉力量较弱的患者,可采用渐进性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3.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进行功能训练,恢复肢体正常功能。如下肢骨折患者进行负重训练、步态训练,上肢骨折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写字等。康复过程中,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骨折愈合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理性骨折治疗需充分考虑对骨骼生长的影响。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骨骼生长干扰小的治疗方法。如手术时避免损伤骨骺,以免影响肢体长度及关节发育。康复训练时,要根据儿童认知及运动能力特点,采用趣味性强的训练方式,提高儿童配合度。同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康复过程,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增加了病理性骨折治疗难度及风险。治疗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在康复过程中,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再次损伤。同时,要注意预防跌倒,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照明,移除障碍物等,降低再次骨折风险。
3.孕妇:孕妇发生病理性骨折治疗较为复杂,需充分考虑治疗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及检查手段。保守治疗时,选择对孕妇及胎儿安全的外固定材料及方式。若需手术,应选择在胎儿相对安全的孕周进行,并采取相应保胎措施。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剧烈运动,确保孕妇及胎儿安全。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糖尿病患者,病理性骨折后易发生感染,影响骨折愈合。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血糖,加强伤口护理。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手术及康复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因疼痛、紧张等因素诱发心血管事件。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加重基础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