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什么意思
尿潜血指尿液离心沉淀后高倍显微镜下发现红细胞但肉眼无尿液颜色改变,是尿常规重要指标。常用尿常规试纸法筛查,可能有假阳性,需结合显微镜镜检。阳性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炎症、结石、肿瘤)、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剧烈运动、药物副作用)。诊断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及进一步辅助检查。治疗针对病因,如泌尿系统疾病抗炎、排石、抗肿瘤,全身性疾病专科治疗,同时对症支持。特殊人群中,儿童注意泌尿系统先天畸形等,用药谨慎;孕妇避免用影响胎儿药物;老年人警惕肿瘤,综合考虑整体健康状况。
一、尿潜血的定义
尿潜血是指尿液经离心沉淀后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了红细胞,但肉眼无法看出尿液颜色改变,是尿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人体尿液中红细胞含量极少,当尿液中红细胞超过一定数量时,尿常规检查就会提示尿潜血阳性。
二、尿潜血的检测方法
临床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尿常规检查,通过试纸法对尿液中的血红蛋白或红细胞进行初步筛查。试纸中的化学物质会与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发生反应,根据反应后试纸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尿潜血是否阳性。但试纸法可能出现假阳性,比如尿液中存在强氧化剂、肌红蛋白等物质时。为进一步明确,常需结合显微镜镜检,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尿液中红细胞的数量,以确定尿潜血是否真正由红细胞增多引起。
三、尿潜血阳性的原因
1.泌尿系统疾病
炎症: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等炎症,炎症刺激会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进而出现尿潜血。研究表明,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约30%50%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潜血阳性。
结石: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划破泌尿系统黏膜,造成出血,引起尿潜血。如输尿管结石患者,约70%80%会伴有尿潜血。
肿瘤:泌尿系统的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容易破裂出血,导致尿潜血。老年人群中,无痛性肉眼血尿(常伴有尿潜血阳性)是泌尿系统肿瘤的常见症状之一。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全身出血倾向,可出现尿潜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皮肤、黏膜包括泌尿系统黏膜易出血。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这类疾病可累及肾脏,造成肾脏损伤,出现尿潜血。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为例,约30%60%的过敏性紫癜患者会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尿潜血阳性。
3.其他原因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肾小球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可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阳性。一般休息后复查,尿潜血可能会转为阴性。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抗凝剂等,可能损伤泌尿系统黏膜或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尿潜血。使用这些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尿常规。
四、尿潜血阳性的诊断流程
1.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感染症状,是否有腰腹部疼痛(提示结石或其他病变),是否有家族遗传病史(如遗传性肾炎等),近期是否有剧烈运动、用药史等。
2.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包括肾区叩击痛、输尿管走行区压痛等,同时检查皮肤是否有出血点(提示血液系统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3.进一步辅助检查:除尿常规、显微镜镜检外,常需进行肾功能检查,了解肾脏功能是否受损;泌尿系统超声检查,排查结石、肿瘤等病变;必要时进行CT、MRI等检查,对于怀疑肾脏疾病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肾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五、尿潜血阳性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
泌尿系统疾病:炎症引起的,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结石导致的,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肿瘤则需根据肿瘤分期、类型等,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需血液科专科治疗,调整血小板数量或改善凝血功能;自身免疫性疾病常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控制病情。
2.对症支持治疗: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补充足够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有贫血症状的患者,可根据贫血程度进行相应处理。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尿潜血阳性,首先要考虑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感染等原因。家长需密切观察孩子是否有排尿异常、腹痛等表现。由于儿童肾脏发育尚未完善,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若需进一步检查,要充分考虑孩子的配合度,必要时可在镇静下进行检查。
2.孕妇:孕期出现尿潜血,可能与泌尿系统感染、增大的子宫压迫输尿管等有关。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优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多饮水、注意会阴部清洁等。若病情需要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尿潜血阳性,要高度警惕泌尿系统肿瘤的可能。同时,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加重尿潜血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患者整体健康状况,避免过度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