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红细胞偏高是怎么回事
尿潜血(++)且红细胞偏高的原因、不同人群注意事项及诊断治疗如下:常见原因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如炎症、结石、肿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剧烈运动、药物副作用等。不同人群中,儿童要记录症状、避免剧烈运动和肾毒性药物;孕妇需冷静就医,谨慎用药并注意卫生;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控制,避免肾毒性药物。诊断时医生会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含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则依据病因,如感染用抗生素,结石依情况选择排石或取石方式,肿瘤采取综合治疗,全身性疾病治疗原发病,期间患者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并定期复查。
一、尿潜血(++)且红细胞偏高的常见原因
1.泌尿系统疾病
炎症: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统炎症,炎症刺激可导致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血管破裂出血,从而引起尿潜血阳性及红细胞偏高。研究表明,泌尿系统炎症在尿潜血病因中占比可达一定比例。比如膀胱炎患者,由于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尿常规检查常出现这种情况。
结石:肾脏、输尿管、膀胱等部位的结石,结石在移动过程中会划破泌尿系统黏膜,导致出血。例如输尿管结石,结石卡顿摩擦输尿管内壁,容易造成局部损伤出血,进而使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表现为尿潜血(++)。
肿瘤:泌尿系统的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瘤体表面易破溃出血,血液进入尿液,导致尿潜血阳性及红细胞增多。有临床数据显示,部分泌尿系统肿瘤患者早期症状可能仅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
2.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异常,使得机体容易出血,肾脏等部位的微血管也可能破裂出血,引起尿潜血。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止血功能障碍,可能出现泌尿系统出血症状。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肾脏,引发狼疮性肾炎。免疫系统攻击肾脏组织,导致肾小球基底膜损伤,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出现尿潜血(++)及红细胞偏高。相关研究发现,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肾脏受累的比例较高,尿常规异常是常见表现之一。
3.其他原因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肾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肾脏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可通过滤过膜进入尿液,出现运动性血尿,一般休息后可恢复正常。有研究对运动员进行观察,发现剧烈运动后部分运动员尿常规出现尿潜血及红细胞偏高的情况。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庆大霉素等,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导致肾小管、肾小球功能异常,引起血尿。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影响肾脏细胞的正常功能,使红细胞从肾脏滤出到尿液中。
二、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处于发育阶段,肾脏等器官功能尚未完善。若出现尿潜血(++)红细胞偏高,家长需格外关注。一方面,要详细记录孩子的症状,如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腹痛等伴随症状,为医生诊断提供准确信息。另一方面,避免孩子剧烈运动,防止加重肾脏负担。在饮食上,应保持清淡、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加重肾脏代谢负担的食物。因为儿童肾脏对药物代谢能力较弱,如需用药,务必严格遵循医嘱,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以免对肾脏造成进一步损伤。
2.孕妇: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肾脏负担加重。出现尿潜血(++)红细胞偏高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胎儿。及时就医检查,确定病因。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在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保持会阴部清洁,多饮水,增加排尿,以减少细菌滋生。因为孕期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而持续的感染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早产、胎膜早破等。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累及肾脏。若发现尿潜血(++)红细胞偏高,除排查泌尿系统本身疾病外,还需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因为血压波动可能加重肾脏损伤。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血糖长期过高可导致糖尿病肾病,进一步加重血尿症状。同时,老年人肾脏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退,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避免自行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治疗。
三、诊断与治疗
1.诊断: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是否有感染、用药、剧烈运动等情况,以及既往疾病史。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如肾脏叩击痛、膀胱区压痛等。实验室检查除尿常规外,还可能进行肾功能检查、尿红细胞形态分析等。尿红细胞形态分析可判断红细胞来源,若以变形红细胞为主,提示血尿来源于肾小球;若以均一红细胞为主,则可能来源于泌尿系统其他部位。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有助于发现泌尿系统的结石、肿瘤等病变。
2.治疗:治疗需根据病因进行。如果是泌尿系统感染,可使用相应的抗生素治疗。泌尿系统结石,根据结石大小、部位等,可选择药物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或手术取石。对于肿瘤,需根据肿瘤分期等采取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若是全身性疾病引起,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血液系统疾病进行相应的化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同时,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多饮水,定期复查尿常规等指标,观察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