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两种不同疾病,它们在病因、症状、治疗等方面均有差异。
1.病因不同:
过敏性紫癜: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感染、过敏、药物、食物等因素有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恶性肿瘤、骨髓造血异常等。
2.症状不同:
过敏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血尿、蛋白尿等。紫癜可出现在四肢伸侧、臀部及下腹部,对称分布,大小不等,呈紫红色,可融合成片,一般在数日内消退,但可反复发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出血,如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可出现内脏出血,如呕血、黑便、血尿、阴道出血等。
3.实验室检查不同:
过敏性紫癜: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部分患者可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嗜酸粒细胞增多。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尿、血尿。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功能异常。骨髓象检查可反映骨髓造血情况。
4.治疗方法不同:
过敏性紫癜:治疗主要包括去除病因、抗过敏、对症治疗等。一般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可发展为紫癜性肾炎。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术、血小板输注等。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果出现皮肤瘀斑、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感染,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