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为猩红热主要基于症状、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史。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皮疹、草莓舌、口周苍白圈等;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咽拭子培养可培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有猩红热流行病史或与患者密切接触史。
判断是否为猩红热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症状:
发热:突然高热,通常在39℃-40℃之间。
咽峡炎:咽痛明显,扁桃体红肿,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
皮疹:在发热后24小时内开始出疹,皮疹为针尖大小的红色皮疹,按压褪色,皮疹之间皮肤潮红,一般先出现在颈部、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至全身,但手掌和足底通常无皮疹。
草莓舌:发病初期,舌乳头红肿,突出于白色舌苔之外,称为草莓舌。
口周苍白圈:口腔黏膜充血,红肿的牙龈边缘可出现一条白色的带状线,称为口周苍白圈。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咽拭子培养:可培养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3.流行病史:近期有猩红热流行,或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史。
需要注意的是,猩红热的症状和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些轻型病例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如果怀疑患有猩红热,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
对于儿童、老年人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猩红热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并发症,如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因此,这些人群在感染猩红热后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治疗。
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患者应隔离治疗,使用过的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应加强猩红热的监测和防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