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是什么会出现哪些症状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感染,儿童和青壮年较为多见,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不适、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可通过血常规、大便常规、血培养、肥达氏反应等检查进行诊断,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抗菌治疗,预防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
伤寒的主要症状包括:
1.发热:体温逐渐升高,可达到39℃-40℃,持续1-2周。
2.全身不适:发热前可有畏寒、寒战,伴有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4.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下降等。
5.玫瑰疹:在病程第7-14天,于胸腹部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一般为数个,可分批出现,多在2-4天后消退。
6.肝脾肿大:多数患者有脾肿大,质软,有压痛;部分患者有轻度肝肿大,质软,有压痛。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伤寒,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症状和接触史。医生通常会进行以下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
2.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和红细胞。
3.血培养:在病程1-2周时阳性率较高。
4.肥达氏反应:检测血清中的伤寒杆菌凝集抗体,对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疗伤寒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对症治疗: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退热,缓解胃肠道症状。
3.抗菌治疗:使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氯霉素等,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感染伤寒后症状多不典型,容易漏诊或误诊。因此,对于儿童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等特殊人群感染伤寒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治疗。
预防伤寒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体措施包括:
1.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
2.饭前便后洗手。
3.餐具、茶具定期消毒。
4.加强水源管理,防止水源污染。
5.及时治疗患者和带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