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治疗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感染治疗和对症治疗。一般治疗涵盖保暖与喂养(依病情选择母乳喂养或鼻饲管喂养)、呼吸支持(依缺氧程度选鼻导管、面罩吸氧或呼吸机辅助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分泌物、雾化吸入)及监测生命体征;抗感染治疗依病原菌类型选药,如细菌性肺炎用敏感抗生素,病毒性肺炎用抗病毒药,真菌性肺炎用抗真菌药;对症治疗有物理降温(体温超38.5℃时)和用止咳祛痰药,且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情况,遵循医嘱用药,做好预防措施。
一、一般治疗
1.保暖与喂养:维持适宜的环境温度,确保新生儿体温稳定,减少能量消耗。对于病情较轻、吸吮能力正常的新生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保证营养供给,增强机体抵抗力。若病情较重,吸吮、吞咽功能受影响,可通过鼻饲管喂养,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
2.呼吸支持:密切观察新生儿呼吸情况,对于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的患儿,根据缺氧程度给予不同方式的呼吸支持。轻度缺氧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一般控制在0.51L/min;若缺氧明显或伴有呼吸费力,可考虑面罩吸氧,氧流量为46L/min。对于病情严重,出现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可能需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以保证有效的气体交换,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新生儿口、鼻腔内的分泌物,防止误吸加重病情。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儿,可采用雾化吸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常用雾化药物如氨溴索,能促进呼吸道内黏稠分泌物的排出及减少黏液的滞留,改善呼吸状况。
4.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新生儿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处理。
二、抗感染治疗
1.细菌性肺炎:如果考虑为细菌感染引起的吸入性肺炎,需根据病原菌及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见病原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用抗生素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在病原菌未明确前,可经验性选用抗生素,之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确保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病毒性肺炎:若为病毒感染所致,可选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如流感病毒感染,可使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等;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考虑使用利巴韦林等,但目前利巴韦林的使用存在一定争议,需权衡利弊后决定。
3.真菌性肺炎:当怀疑或确诊为真菌感染时,应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氟康唑等。
三、对症治疗
1.退热:若新生儿体温超过38.5℃,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松开包被散热、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以防酒精吸收引起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给新生儿使用退热药物,因为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能力弱,易引起不良反应。
2.止咳祛痰:咳嗽症状明显者,可适当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等,缓解症状,但应避免使用镇咳作用较强的药物,以免抑制呼吸和咳嗽反射,导致痰液排出困难,加重病情。
温馨提示:新生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快,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呼吸等表现。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停药。对于有胎膜早破、母亲孕期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更要加强护理和观察,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同时,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多人员探视,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