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传导阻滞的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指房室交界区脱离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按阻滞程度分一度、二度(Ⅰ型和Ⅱ型)及三度。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如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药物过量、电解质紊乱等原发病处理;药物治疗,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提高心室率;心脏起搏器治疗,有永久性和临时性起搏器植入,分别有相应适应证。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要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与手术耐受性,儿童需长期随访、注意药物剂量与起搏器选择,孕妇要考虑药物对胎儿影响及手术风险,有心脏基础疾病病史人群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且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均需针对性处理。
一、房室传导阻滞概述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房室交界区脱离了生理不应期后,心房冲动传导延迟或不能传导至心室。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又分为Ⅰ型(文氏现象)和Ⅱ型。
二、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积极寻找并治疗导致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发疾病,如由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应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等;若是由心肌炎导致,需针对心肌炎进行相应处理,如休息、营养心肌等。某些药物过量或中毒引起的,需停用相关药物并采取解毒措施。
对于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等)导致的,纠正电解质失衡,维持内环境稳定。
2.药物治疗
提高心室率药物:适用于症状明显、心室率缓慢的患者。常用药物如阿托品,可提高房室阻滞的心率,适用于阻滞位于房室结的患者;异丙肾上腺素,可用于任何部位的房室传导阻滞,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时要注意其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3.心脏起搏器治疗
永久性起搏器植入:适应证包括伴有症状的二度Ⅱ型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不论阻滞部位如何;无症状但心室率低于40次/分或伴有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等。对于先天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若心室率明显缓慢、伴有头晕、乏力等症状或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也应考虑植入。
临时性起搏器植入:适用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引起的暂时性严重房室传导阻滞,或在心脏手术、药物中毒等情况下作为过渡治疗手段,待病情好转或病因去除后可拔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同时使用多种心血管药物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需密切监测。
老年人对起搏器植入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前要充分评估身体状况,术后要加强护理,防止伤口感染等并发症。
2.儿童
儿童的房室传导阻滞若为先天性,需长期随访观察心脏发育及传导阻滞变化情况。药物治疗时,要严格掌握药物剂量,避免因剂量不当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对于需植入起搏器的儿童,要选择适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的起搏器及电极,定期调整参数,以适应儿童身体的成长变化。
3.孕妇
孕期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致畸或不良影响的药物,如需用药,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若病情严重需植入起搏器,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及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方式,术后加强母婴监护。
4.有心脏基础疾病病史人群
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如心肌病、冠心病等)的患者,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后病情可能更复杂,治疗难度增加。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密切观察房室传导阻滞进展情况。
此类患者药物治疗时,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更高,需更频繁地监测心电图、心率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