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是什么病
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虫媒传播,潜伏期为5-46天,平均1-2周。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预防措施主要为灭鼠和防鼠、疫苗接种、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及时就医。
出血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以下几种:
1.呼吸道传播: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颗粒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2.消化道传播:进食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水,经手经口感染。
3.接触传播:被鼠咬伤、或破损伤口接触含出血热病毒的鼠排泄物、分泌物感染。
4.母婴传播:孕妇患病后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5.虫媒传播:有研究表明,革螨或恙螨有传播作用。
出血热的潜伏期为5-46天,一般为1-2周。典型病例具有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三大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
1.发热:体温多在39℃~40℃之间,热程多为5~7天,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出血: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3.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
出血热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一般治疗:严格卧床休息,避免搬运,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适量蛋白质流食或半流食。液体入量以维持基本血容量及尿量为度。
2.对症治疗:有明显出血者应输新鲜血,以提供大量正常功能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小板数明显减少者,应输血小板;对合并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可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心功能不全者应用强心药物;肾性少尿者,可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限制入液量,应用利尿剂,保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采取透析疗法;肝功能受损者可给予保肝治疗。
3.抗病毒治疗:发热期可用利巴韦林,疗程3~5天;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
4.免疫治疗:中晚期休克期和发热后期患者,酌情使用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等,以防止DIC的发生和发展。
出血热的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1.灭鼠和防鼠:灭鼠是预防本病的关键。可采用各种捕鼠方法,如用鼠夹、鼠笼、电子捕捉器等。防鼠的方法主要有保护农作物不被鼠类破坏,保存好食物,断绝鼠类的食源和水源等。
2.疫苗接种: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出血热的有效措施。出血热疫苗一般接种3针,分别在0、14天和28天进行。接种疫苗后,可产生有效的抗体,预防出血热的发生。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外卫生,定期消毒,及时清理垃圾,消灭老鼠的栖息场所。在野外活动时,要注意避免被鼠类咬伤。
4.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不要在草地上坐卧,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接触。
5.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吃不洁食物,不喝生水,保持饮用水的清洁卫生。
6.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发热、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发病前的活动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出血热的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部分病例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预防出血热的发生,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学生、农民等,应定期接种出血热疫苗,以预防出血热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