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区别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足月儿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2周内消退,早产儿稍早,可延迟到34周,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不超221μmol/L、早产儿不超257μ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病理性黄疸由各种病因引起,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总胆红素超标准或每日上升超85μmol/L,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未消退或退而复现,可伴原发病症状,胆红素升高类型多样。早产儿、有家族病史及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需特别关注黄疸情况,及时就医。
一、定义
1.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消退。
2.病理性黄疸:指因各种病因引起的新生儿黄疸,出现早、程度重、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等,需积极查找病因并治疗。
二、区别
1.出现时间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生后23天出现,早产儿出现时间可能稍早,多在生后24小时后出现。
病理性黄疸:出现较早,生后24小时内即可出现。
2.黄疸程度
生理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μ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15mg/dl)。黄疸多为轻、中度,呈浅柠檬色,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巩膜也可轻度黄染,但手掌、足底一般无黄染。
病理性黄疸:血清总胆红素超过上述生理性黄疸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5mg/dl),黄疸程度较重,色泽深,可呈金黄色甚至橘黄色,累及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严重时粪便可呈陶土样,尿液深黄。
3.持续时间
生理性黄疸:足月儿黄疸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到34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足月儿黄疸持续时间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仍未消退,或黄疸退而复现,或进行性加重。
4.伴随症状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异常症状,如吃奶、睡眠、精神状态等均正常。
病理性黄疸:常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如感染时可出现发热、体温不升、吃奶差、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溶血时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先天性胆道闭锁可伴有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黄等。
5.胆红素类型
生理性黄疸: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一般不超过34μmol/L(2mg/dl)。
病理性黄疸:胆红素升高可表现为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也可表现为结合胆红素升高或两者均升高。当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2mg/dl)时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常见于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早产儿:因早产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其生理性黄疸程度可能较足月儿重,持续时间也更长。家长需密切关注早产儿黄疸情况,即使黄疸程度看似在生理性范围内,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早产儿更易发生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若发现黄疸有加重趋势、持续时间延长或出现精神萎靡、吃奶差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
2.有家族病史者:若新生儿家族中有黄疸病史,尤其是溶血性黄疸等遗传性疾病史,新生儿发生病理性黄疸的风险相对增加。家长应告知医生家族病史,以便医生在新生儿出生后密切监测黄疸情况,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
3.存在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如新生儿存在窒息、感染、头颅血肿、低血糖等高危因素时,更易出现病理性黄疸。家长在新生儿住院期间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原发病,加强对黄疸的观察。出院后也需按照医生嘱咐定期带新生儿复查黄疸情况,直至黄疸完全消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