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和继发性风疹
本文主要介绍风疹相关知识,原发性风疹是风疹病毒初次感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潜伏期后症状较轻,前驱期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12天后出疹,耳后等淋巴结肿大,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血清学、核酸检测诊断,通常对症治疗即可。医学无“继发性风疹”术语,特殊人群感染风疹表现不同,孕妇感染可致胎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儿童症状可能较重且并发症风险略高,免疫功能低下者病情严重、病程长且易有并发症,预防风疹关键是接种疫苗及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一、原发性风疹
原发性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传播。
1.临床表现:原发性风疹在潜伏期过后,症状通常相对较轻。前驱期可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起于面颈部,迅速扩展至躯干四肢,1天内布满全身,但手掌、足底大多无疹。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按出疹顺序先后消退,不留色素沉着。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压痛,常在出疹前1周就已出现,皮疹消退后可持续数周。
2.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过风疹患者,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发热、皮疹及淋巴结肿大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方面,血清学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可确诊近期感染;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风疹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也可证实为原发性风疹感染。此外,还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从咽拭子、血液、尿液等标本中检测风疹病毒RNA来明确诊断。
3.治疗:原发性风疹通常具有自限性,一般对症治疗即可。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可根据患者年龄和具体情况适当选用退烧药。有咳嗽等症状时,可给予止咳药物。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
二、继发性风疹
在医学领域,并不存在“继发性风疹”这一标准术语,您可能想问的是风疹在特殊人群或特殊情况下的表现,以下进行相关说明:
1.特殊人群感染风疹:
孕妇: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后,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妊娠早期(前3个月)感染风疹,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可导致胎儿出现多种严重的出生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小头畸形、智力发育迟缓等。因此,备孕女性应进行风疹病毒抗体检测,若抗体阴性,应在孕前至少1个月接种风疹疫苗进行预防。孕期若怀疑感染风疹,需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评估胎儿受影响情况。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风疹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发热可能更高,皮疹可能更密集,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相对成年人略高,如中耳炎、肺炎等。儿童感染风疹后,家长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对于低龄儿童,在使用退烧药等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感染风疹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病程可能延长,且容易出现并发症。此类人群平时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若接触后可考虑进行被动免疫预防,如注射免疫球蛋白。一旦感染,需积极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和监测。
温馨提示:对于所有人群,尤其是儿童、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预防风疹至关重要。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接种风疹疫苗,目前我国免疫规划程序中,儿童8月龄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含风疹疫苗成分),1824月龄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含风疹疫苗成分)。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风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