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烧伤为什么要输血浆
大面积烧伤后输血浆,原因包括补充丢失的血浆成分以维持胶体渗透压、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出血、提供免疫物质增强抵抗力、维持酸碱平衡,同时对特殊人群有温馨提示。儿童生理功能未发育完全,输注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关注过敏反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控制输注速度和量,监测肝肾功能;有过敏史人群输注前要告知医生,医生权衡利弊并采取预防措施,输注时警惕过敏反应;有血液系统疾病人群输注前需详细评估病情,必要时选择特殊处理的血浆制品。
一、大面积烧伤后输血浆的原因
1.补充丢失的血浆成分
大面积烧伤后,皮肤这一人体最大的屏障受损,大量组织液渗出,血浆中的蛋白质等成分随之丢失。研究表明,烧伤早期血浆中白蛋白、球蛋白等含量会显著下降。补充血浆能够恢复血浆中蛋白质的正常浓度,维持胶体渗透压。正常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约75%80%由白蛋白形成,烧伤后若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易渗出到组织间隙,导致水肿,补充血浆可纠正这一情况,减轻组织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
2.改善凝血功能
烧伤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凝血纤溶系统紊乱。血浆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Ⅱ、Ⅴ、Ⅶ、Ⅷ等。烧伤患者常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补充血浆可提供这些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异常,预防因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创面出血及全身性出血倾向,保障机体正常的凝血机制。临床研究发现,及时补充血浆可有效改善烧伤患者的凝血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恢复至接近正常范围。
3.提供免疫物质
血浆中含有免疫球蛋白等免疫活性物质。大面积烧伤患者由于皮肤屏障破坏、机体应激等原因,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易发生感染。免疫球蛋白可增强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帮助机体抵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入侵。有研究显示,输注含有丰富免疫球蛋白的血浆,可提高烧伤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增强其对病原体的抵抗力,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4.维持酸碱平衡
烧伤后,组织损伤、休克等因素可导致体内酸性代谢产物堆积,引发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含有碳酸氢根等缓冲物质,可参与酸碱平衡的调节。补充血浆有助于纠正酸碱失衡,使血液pH值维持在正常范围(7.357.45),为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适宜的内环境。
二、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1.儿童
儿童的生理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尤其是婴幼儿,其血容量相对较少,对血浆输注的耐受性可能较差。在输注血浆时,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因为儿童的心血管系统调节能力较弱,血浆输注速度过快或量过大可能引发急性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儿童免疫系统也不完善,输注血浆后发生过敏等不良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观察有无皮疹、瘙痒、呼吸急促等过敏表现,以便及时处理。
2.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减退等。大面积烧伤后,其机体储备能力更差。在输注血浆时,要充分考虑其心肺功能,严格控制输注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肺负担,诱发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血浆中可能存在的代谢产物清除能力下降,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因此需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肌酐、尿素氮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3.有过敏史人群
对于有过敏史,尤其是对血浆制品过敏的患者,在输注血浆前要详细告知医生过敏史。医生会权衡利弊,必要时采取预防措施,如提前使用抗过敏药物等。输注过程中需格外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使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抗过敏药物。
4.有血液系统疾病人群
部分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其体内可能存在针对血浆中某些成分的抗体。这类患者在输注血浆时,可能诱发或加重溶血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在输注血浆前,需详细评估患者的血液系统疾病情况,进行相关抗体检测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必要时选择经过特殊处理的血浆制品,如洗涤红细胞等,以降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