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的诊断与防治是什么
风疹相关知识涵盖诊断、预防、治疗及特殊人群提示。诊断方面,临床症状分潜伏期、前驱期和出疹期,有相应症状,实验室通过血常规、血清学及病毒核酸检测辅助,还需与麻疹等鉴别;预防主要靠接种风疹疫苗,如麻风、麻腮风疫苗,同时做好一般预防如少去密集场所、注意卫生及隔离患者等;治疗以一般治疗为主,必要时药物治疗;特殊人群中,孕妇感染风险大,儿童是易感人群需按时接种疫苗,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较重,都要格外注意相关事项。
一、风疹的诊断
1.临床症状诊断:风疹通常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和出疹期。潜伏期一般1421天,此期多无明显症状。前驱期12天,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症状,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齿龈肿胀等。出疹期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一般持续1周左右。
2.实验室诊断: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血清学检测:检测风疹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在出疹后12天即可出现,是诊断风疹近期感染的重要指标。风疹特异性IgG抗体可用于判断既往感染或疫苗接种后免疫反应,如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诊断近期感染。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风疹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尤其适用于血清学检测结果不明确或处于疾病早期抗体尚未产生的情况。
3.鉴别诊断:需与麻疹、幼儿急疹、猩红热等相鉴别。麻疹一般发热34天后出疹,出疹时体温更高,皮疹为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开始,自上而下蔓延至全身,疹间皮肤正常,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高热35天后热退疹出,皮疹为散在玫瑰色斑丘疹,主要分布在躯干、颈部及上肢。猩红热发热12天出疹,高热,咽痛明显,皮疹为弥漫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有杨梅舌等特殊体征。
二、风疹的预防
1.疫苗接种:接种风疹疫苗是预防风疹最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是麻风疫苗(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和麻腮风疫苗(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1824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对于未接种过疫苗或免疫史不详的育龄妇女,在孕前应进行风疹抗体检测,如抗体阴性,应在孕前至少1个月接种风疹疫苗,接种后3个月内应避免怀孕。
2.一般预防措施:在风疹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室内通风换气。对于风疹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期从出疹前5天至出疹后5天。接触风疹患者的易感者,应医学观察21天。
三、风疹的治疗
1.一般治疗:风疹患者应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患者出现高热,可采取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尤其是儿童,以防酒精中毒。对于皮肤瘙痒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2.药物治疗:一般情况下,风疹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药物治疗。但对于病情较重,如出现高热不退、头痛、呕吐等症状,可酌情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但要注意儿童用药剂量。对于伴有咳嗽、咳痰等症状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如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
四、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孕妇: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胎儿畸形、早产、流产等严重后果。因此,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如怀疑感染风疹,应及时就医,进行血清学检测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诊断和处理。孕期不建议接种风疹疫苗。
2.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是风疹的易感人群。家长应按照免疫规划程序及时带儿童接种风疹相关疫苗。儿童患风疹后,要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如出现高热惊厥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就医。同时,儿童皮肤娇嫩,在使用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时,要注意观察有无过敏等不良反应。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人群,感染风疹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时间可能延长。此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风疹患者,加强个人防护。一旦感染,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