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血压
低血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低血压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和其他急性低血压,慢性低血压包括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和继发性低血压。低血压的症状和病因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一、分类
1.急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从平卧位到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或长时间下蹲突然起立时,会出现血压突然下降,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常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
其他急性低血压:包括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的低血压。
2.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体位性低血压: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会出现血压突然下降,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舒张压下降超过10mmHg。常伴有站立不稳、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软弱无力、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时会发生晕厥。
继发性低血压:某些疾病或药物可引起低血压,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等。
二、病因
1.急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
其他急性低血压:常因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的血压急剧降低。
2.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可能与遗传有关。
体位性低血压: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卧床有关。
继发性低血压: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脊髓空洞症、风湿性心脏病、降压药、抗抑郁药等。
三、症状
1.急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在平卧或下蹲位时突然站起,会出现眼前发黑、头晕、恶心、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晕倒。
其他急性低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乏力、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休克。
2.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如从卧位到坐位、站立位,或长时间站立后,会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心慌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晕倒。
继发性低血压:患者可能会出现原发病的症状,如脊髓空洞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症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检查
1.急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需要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以判断是否存在体位性低血压。
其他急性低血压: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明确低血压的原因。
2.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检查。
体位性低血压:需要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以判断是否存在体位性低血压。
继发性低血压: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心脏超声、CT、MRI等,以明确低血压的原因。
五、诊断
1.急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其他急性低血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可明确低血压的原因。
2.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一般可诊断为体质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测量平卧位和站立位的血压,可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
继发性低血压: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可明确低血压的原因。
六、治疗
1.急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可穿弹力袜、紧身裤等,以增加回心血量。
其他急性低血压: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大出血者应止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溶栓或介入治疗等。
2.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一般不需要治疗,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改善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可采取上述措施,此外,还可服用米多君、利他林等药物治疗。
继发性低血压: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脊髓空洞症患者可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等治疗。
七、预防
1.急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改变体位时动作应缓慢。
其他急性低血压: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使用可引起低血压的药物。
2.慢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方式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可采取上述措施,此外,还可穿弹力袜、紧身裤等,以增加回心血量。
继发性低血压: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使用可引起低血压的药物。
八、特殊人群
1.老年人:老年人容易出现低血压,尤其是体位性低血压。老年人在改变体位时应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此外,老年人应注意饮食,适当增加盐的摄入量,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站立。
2.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尤其是在孕晚期。孕妇应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此外,孕妇应注意饮食,适当增加营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3.儿童:儿童低血压的发生率较低,但也可能会出现。儿童低血压可能与营养不良、贫血、心脏疾病等有关。家长应注意儿童的饮食和营养,及时治疗儿童的疾病。
总之,低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低血压的症状和病因各不相同,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患者应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此外,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和运动,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保持良好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