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常发生在妊娠中晚期,以皮肤瘙痒和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肝功能损害等,对孕妇和胎儿有一定影响,需及时就医并治疗。
皮肤瘙痒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首发症状,多发生在手掌和脚掌,其次是四肢近端,严重者可累及全身,常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夜间加重,影响睡眠。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的孕妇仅轻微瘙痒,有的则瘙痒剧烈,难以忍受。
黄疸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多于瘙痒后2~4周出现,一般先从手掌和脚掌开始,逐渐蔓延至四肢、躯干和面部。黄疸为轻至中度,一般于分娩后1~2周消退,少数患者可能持续至产后数周。
除了皮肤瘙痒和黄疸外,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油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如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升高等。
需要注意的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影响。对孕妇而言,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黄疸、肝功能损害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早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对胎儿而言,可能会导致胎儿宫内缺氧、窘迫、早产、死胎等不良结局。
因此,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孕妇,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治疗:注意休息,左侧卧位,间断吸氧,以增加胎盘血液供应。
2.药物治疗:主要有保肝药物、利胆药物、糖皮质激素等。
3.产科处理: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孕周、胎儿情况等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和方式。
总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妊娠期特有的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影响。孕妇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