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典型肠道病变是什么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发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典型肠道病变主要在大肠的乙状结肠和直肠。初期为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患者腹痛腹泻;发展期为假膜性炎,形成假膜,脱落后有浅表地图状溃疡,患者腹泻加剧、便呈黏液脓血便且里急后重感明显,不同人群表现和病变发展有差异;愈合期炎症消退,黏膜修复,但治疗不当可能转为慢性。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变化快易高热惊厥,老人症状不典型且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孕妇感染可能影响胎儿且用药需谨慎,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情重易有并发症,各特殊人群都需加强防护并合理治疗。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肠道病变概述
急性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肠道传染病,其典型肠道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肠,尤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
二、具体肠道病变表现
1.初期:主要为急性卡他性炎。黏膜出现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同时伴有黏液分泌增多。此时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大便开始变得稀溏。这一阶段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尚未受到严重破坏,症状相对较轻。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腹痛,多以哭闹、烦躁不安表现,因儿童肠道黏膜相对成人更脆弱,病变进展可能更快。老年人因肠道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发展期:进一步发展为特征性的假膜性炎。大量纤维素渗出,与坏死组织、炎症细胞和细菌等共同形成假膜,覆盖在黏膜表面。假膜一般呈灰白色,若有出血则可呈暗红色。假膜脱落后,黏膜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溃疡,溃疡多较浅表,呈地图状分布。此期患者腹泻症状加剧,大便可呈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有差异,长期饮食不规律、喜食辛辣刺激食物人群,肠道黏膜本身处于易激状态,病变发展可能更迅速,症状也可能更严重。有肠道病史人群,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易使痢疾杆菌更易侵入,加重病情。
3.愈合期:随着病情好转,炎症逐渐消退,渗出物被吸收,溃疡底部和边缘长出肉芽组织,逐渐填平溃疡,同时周围黏膜上皮再生修复,最终肠道黏膜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病变可能转为慢性,导致肠道黏膜反复炎症、溃疡,甚至出现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并发症。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后病情变化快,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并发症。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大便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如勤洗手,避免孩子接触感染源。在患病期间,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加重肠道负担。
2.老年人: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治疗。家属要多关注老人的身体变化,如出现轻微腹泻、腹痛等症状不能掉以轻心。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治疗痢疾的药物影响其他疾病的治疗。
3.孕妇:孕妇感染急性细菌性痢疾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导致早产、流产等。孕期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治疗。患病期间要保证充足休息,合理饮食,以增强自身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且容易出现并发症。这类人群平时要注意加强防护,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一旦感染,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同时注意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